基于力学特征的汽车操纵舒适性测评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舒适性概述 | 第12-14页 |
| ·汽车舒适性概念 | 第12页 |
| ·汽车舒适性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2-14页 |
| ·课题提出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课题来源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汽车操纵舒适性评价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 ·汽车操纵系统分析 | 第19-20页 |
| ·汽车操纵舒适性的力学基础 | 第20-24页 |
| ·人体活动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 第20-22页 |
| ·汽车操纵装置中的操纵力 | 第22-24页 |
| ·力对操纵舒适性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 ·力的大小 | 第24页 |
| ·力和行程关系 | 第24-25页 |
| ·力变率 | 第25页 |
| ·汽车操纵舒适性评价总体思路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汽车操纵舒适性评价方法研究 | 第27-37页 |
| ·典型汽车操纵机构模型分析 | 第27-30页 |
| ·概述 | 第27页 |
| ·离合器操纵机构 | 第27-28页 |
| ·制动踏板操纵机构 | 第28-29页 |
| ·手动变速器 | 第29-30页 |
| ·汽车操纵舒适性评价指标构建 | 第30-33页 |
| ·异点数目 | 第30-31页 |
| ·力—行程刚度 | 第31-32页 |
| ·力变率 | 第32-33页 |
| ·汽车操纵舒适性评价体系建立 | 第33-36页 |
| ·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33-35页 |
| ·汽车操纵舒适性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第37-44页 |
| ·采集需求分析 | 第37页 |
| ·数据采集方式 | 第37-38页 |
| ·PLC采集数据 | 第37-38页 |
| ·数据采集卡采集数据 | 第38页 |
| ·数据传输方式 | 第38-42页 |
| ·软件触发方式 | 第38-39页 |
| ·中断传输方式 | 第39-40页 |
| ·DMA方式 | 第40-42页 |
| ·总体方案选择及应用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汽车操纵舒适性测评系统构建 | 第44-57页 |
| ·概述 | 第44页 |
| ·开发工具介绍 | 第44-45页 |
| ·需求分析 | 第45页 |
| ·系统设计 | 第45-48页 |
|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 第46页 |
| ·数据库设计 | 第46-47页 |
| ·采集存储模块设计 | 第47-48页 |
| ·评价模块设计 | 第48页 |
| ·原型系统介绍 | 第48-54页 |
| ·初始设置模块 | 第48-50页 |
| ·数据采集保存 | 第50-51页 |
| ·数据显示处理 | 第51-52页 |
| ·舒适性评价 | 第52-54页 |
| ·报表打印 | 第54页 |
| ·实例分析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 ·总结 | 第57页 |
| ·展望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