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14-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 第二章 概念与基本理论分析 | 第24-34页 |
| ·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 ·农民工与剩余劳动力 | 第24-25页 |
| ·市民和农民工就地市民化 | 第25-27页 |
| ·理论分析 | 第27-34页 |
| ·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27-30页 |
| ·农民市民化理论 | 第30-31页 |
| ·和谐理论 | 第31-33页 |
|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广东农民工的现状和就地市民化的障碍 | 第34-47页 |
| ·广东省农民工的现状 | 第34-35页 |
| ·广东农民工现状分析 | 第35-38页 |
| ·遭遇职业歧视,大多在次属劳动力市场就业 | 第35页 |
| ·收入水平低,工资拖欠现象严重 | 第35-36页 |
| ·生活状况差,文化娱乐生活单调 | 第36-37页 |
| ·处于城市社会底层,遭受雇主和市民的歧视 | 第37页 |
| ·子女教育的不平等,难以享受到优惠政策 | 第37-38页 |
| ·广东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分析 | 第38-40页 |
| ·社会认同趋向不明确 | 第38-39页 |
| ·职业技能水平低 | 第39页 |
| ·价值体系紊乱 | 第39-40页 |
| ·广东农民工就地市民化障碍 | 第40-47页 |
| ·外部条件障碍 | 第40页 |
| ·思想观念障碍 | 第40-42页 |
| ·制度障碍 | 第42-45页 |
| ·组织障碍 | 第45页 |
| ·自身素质障碍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国内外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的经验借鉴 | 第47-54页 |
| ·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民工市民化模式 | 第47-49页 |
| ·英国的农村人口转移及其市民化进程 | 第47-48页 |
| ·美国的农村人口转移及其市民化进程 | 第48页 |
| ·日本的农村人口转移及其市民化进程 | 第48-49页 |
|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农民工市民化经验 | 第49-50页 |
| ·韩国模式和台湾模式 | 第49页 |
| ·以巴西等国为代表的拉美模式 | 第49-50页 |
| ·国外农民工市民化的经验借鉴 | 第50-51页 |
| ·国内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的探讨 | 第51-54页 |
| ·昆山市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的探讨 | 第51-52页 |
| ·上海市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的探讨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广东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的路径及政策建议 | 第54-64页 |
| ·广东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的实现路径 | 第54-55页 |
| ·促进广东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 第55-64页 |
| ·促进广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第55-56页 |
| ·制定合理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的制度 | 第56-58页 |
| ·提高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认识 | 第58-59页 |
| ·发展和完善城市农民工服务组织 | 第59-61页 |
| ·加强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 | 第61-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