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中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一、绪论第10-18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1、研究背景第10-11页
        2、研究意义第11页
    (二)文献梳理与评述第11-15页
        1、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第11-12页
        2、管办评分离改革研究第12-14页
        3、教育治理现代化与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关系研究第14页
        4、现有研究评述第14-15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7页
        1、研究思路第15-16页
        2、研究方法第16-17页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第17-18页
        1、创新之处第17页
        2、主要不足第17-18页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工具第18-27页
    (一)基本概念第18-19页
        1、教育治理现代化第18页
        2、基础教育第18-19页
        3、管办评分离第19页
        4、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第19页
    (二)理论工具第19-24页
        1、有限政府理论第19-20页
        2、协同治理理论第20-21页
        3、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关系分析第21-24页
    (三)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必要性第24-27页
        1、提高教育效率和效能的应有之义第24-25页
        2、适应我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第25页
        3、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第25-26页
        4、调动政府、学校和社会兴教办学积极性的必然要求第26-27页
三、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政策演进与改革指向第27-32页
    (一)政策演进第27-29页
        1、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萌芽时期(1978-1990)第27页
        2、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探索时期(1990-2010)第27-28页
        3、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加速时期(2010 至今)第28-29页
    (二)改革指向第29-32页
        1、政府管教育第29页
        2、学校办教育第29-30页
        3、社会评教育第30-32页
四、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现实困境第32-38页
    (一)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实践探索第32-35页
        1、上海市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探索第32-33页
        2、重庆市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实践第33页
        3、克拉玛依市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摸索第33-34页
        4、总结与评价第34-35页
    (二)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第35-38页
        1、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依然存在第35-36页
        2、学校自主办学的能力欠缺第36页
        3、社会教育评估组织协同参与能力不足第36-37页
        4、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协同联动机制不完善第37-38页
五、深化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路径第38-47页
    (一)提高政府“管”的水平,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第38-40页
        1、转变教育治理方式第38-39页
        2、精简政府教育行政权力清单第39页
        3、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整合教育制度资源第39-40页
    (二)落实学校“办”的自主性地位,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第40-42页
        1、落实中小学的办学自主权第40-41页
        2、加快完善中小学内部治理结构第41页
        3、加快推进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第41-42页
    (三)增强社会“评”的独立性,提高“评”的透明度第42-43页
        1、大力培育社会教育评估组织第42页
        2、提高社会参与教育评价的意识与能力第42-43页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购买教育评价服务第43页
    (四)强化三方间的协同联动机制建设,提高基础教育治理效能第43-47页
        1、完善信息公开机制第44页
        2、构建主体合作机制第44-45页
        3、健全绩效问责机制第45页
        4、搭建主体能力建设机制第45-47页
六、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卫·哈维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及启示
下一篇:行政问责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