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2 大跨刚构桥抗震分析基本理论及模型建立 | 第15-27页 |
2.1 桥梁抗震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15-19页 |
2.1.1 静力法 | 第15页 |
2.1.2 反应谱法 | 第15-17页 |
2.1.3 动力时程分析法 | 第17-19页 |
2.2 大跨刚构连续梁桥结构特征与御震特征 | 第19-21页 |
2.3 LRB支座特点及选取 | 第21-22页 |
2.3.1 铅芯橡胶支座的特点 | 第21页 |
2.3.2 铅芯橡胶支座初选步骤 | 第21-22页 |
2.3.3 支座选用 | 第22页 |
2.4 地震波的选取 | 第22-24页 |
2.4.1 频谱特性 | 第22-23页 |
2.4.2 有效持时 | 第23页 |
2.4.3 有效峰值 | 第23-24页 |
2.4.4 地震波输入 | 第24页 |
2.5 MIDAS-CIVIL模型建立 | 第24-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大跨刚构桥墩、桩、土组合效应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27-48页 |
3.1 桥墩、桩、土相互作用概述 | 第27-31页 |
3.1.1 等代弹簧刚度的确定 | 第27页 |
3.1.2 地基比例系数M值 | 第27-29页 |
3.1.3 计算地基系数 | 第29页 |
3.1.4 桩身计算宽度 | 第29-30页 |
3.1.5 桩身节点弹性支撑刚度 | 第30-31页 |
3.2 桩土效应对结构抗震影响 | 第31-42页 |
3.2.1 桥梁结构模态分析 | 第32-40页 |
3.2.2 桥梁结构内力分析 | 第40-42页 |
3.3 桥墩墩高对结构抗震影响 | 第42-47页 |
3.3.1 相同桥墩高度对结构抗震影响 | 第42-44页 |
3.3.2 高低墩对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 第44-47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47-48页 |
4 LRB支座屈服比与屈服强度对桥梁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 第48-62页 |
4.1 支座对桥梁地震响的影响 | 第48页 |
4.2 LRB支座屈服比对桥梁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 第48-57页 |
4.2.1 屈服比对支座滞回曲线及内力的影响 | 第49-52页 |
4.2.2 屈服比对桥墩内力及位移的影响 | 第52-57页 |
4.2.3 支座屈服比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 | 第57页 |
4.3 LRB支座屈服强度对桥梁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 第57-61页 |
4.3.1 支座屈服强度对支座剪力的影响 | 第58页 |
4.3.2 支座屈服强度对观测点位移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3 支座屈服强度对结构自振周期及支座滞回曲线的影响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基于IDA的桥梁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62-80页 |
5.1 桥梁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论依据 | 第62-66页 |
5.1.1 关键桥墩、关键截面的确定 | 第63页 |
5.1.2 桥梁结构破坏准则 | 第63-65页 |
5.1.3 易损性分析的过程 | 第65-66页 |
5.2 桥墩关键截面与支座的损伤分析 | 第66-69页 |
5.2.1 桥墩损伤指标的确定 | 第66-68页 |
5.2.2 支座损伤指标的确定 | 第68-69页 |
5.3 桥梁地震的需求分析 | 第69-71页 |
5.4 桥墩关键截面的易损性曲线分析 | 第71-77页 |
5.4.1 桥墩易损性曲线 | 第72-74页 |
5.4.2 桥墩损伤状态易损性曲线对比分析 | 第74-77页 |
5.5 支座易损性曲线分析 | 第77-79页 |
5.5.1 支座的易损性曲线 | 第77-78页 |
5.5.2 支座损伤状态易损性曲线对比分析 | 第78-79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79-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作者简历 | 第86-8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