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突发灾害的定义解析 | 第14-15页 |
·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应急交通信号控制方面 | 第17-19页 |
·应急交通疏散方面 | 第19-21页 |
·多模式路网建模方面 | 第21-22页 |
·研究思路及结构框架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基于有机计算的大范围应急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技术研究 | 第25-67页 |
·问题提出 | 第25-26页 |
·有机计算和自主计算 | 第26-27页 |
·基于有机计算的大范围交通控制系统结构框架设计 | 第27-36页 |
·交通信号控制器结构框架设计 | 第27页 |
·区域优化控制层结构框架设计 | 第27-28页 |
·大范围战略协调层结构框架设计 | 第28-29页 |
·系统组成结构的关键技术研究 | 第29-36页 |
·突发灾害下应急通道干线协调控制技术 | 第36-49页 |
·应急通道优先通行车种分析 | 第36页 |
·应急通道车辆优先等级分析 | 第36-37页 |
·应急通道信号优先影响分析 | 第37-38页 |
·应急通道信号优先控制策略 | 第38-39页 |
·应急通道干线信号协调控制技术 | 第39-45页 |
·模拟验证 | 第45-49页 |
·突发灾害下区域间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技术 | 第49-57页 |
·模型思想 | 第49页 |
·区域间交通信号协调控制运作时机 | 第49-51页 |
·基于博弈论的区域间战略协调控制技术 | 第51-55页 |
·模拟验证 | 第55-57页 |
·突发灾害下区域边界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技术 | 第57-66页 |
·模型思想 | 第57页 |
·区域边界交通信号协调控制运作时机 | 第57-58页 |
·区域边界控制子区的动态划分与合并 | 第58-62页 |
·区域边界子区的协调优化控制技术 | 第62-63页 |
·模拟验证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三章 突发灾害下交通应急疏散及疏散信息服务技术研究 | 第67-94页 |
·突发灾害下疏散交通流特征分析 | 第67-68页 |
·需求特征分析 | 第67页 |
·运行特征分析 | 第67-68页 |
·组织特征分析 | 第68页 |
·基于双层规划的交通应急疏散优化技术 | 第68-80页 |
·模型思想 | 第68-69页 |
·基于双层规划的应急疏散模型 | 第69-72页 |
·模型的优化条件 | 第72-74页 |
·模型的求解算法 | 第74-76页 |
·模型及算法验证 | 第76-80页 |
·多模式城市交通网络对象建模及实施技术 | 第80-92页 |
·突发灾害下多模式交通的必要性 | 第80-81页 |
·多源交通信息提取与处理技术 | 第81-82页 |
·多模式城市交通网络对象建模 | 第82-88页 |
·多模式城市交通网络数学表达 | 第88-90页 |
·多模式交通出行K 最短路算法 | 第90-92页 |
·算法验证 | 第92页 |
·突发灾害下交通应急疏散信息服务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四章 突发灾害下交通控制与交通诱导的协同优化技术研究 | 第94-109页 |
·突发灾害下协同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94-95页 |
·突发灾害下协同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95页 |
·突发灾害下协同优化的层次性分析 | 第95-97页 |
·突发灾害下协同优化的特点及模式 | 第97页 |
·突发灾害下交通控制与VMS 的协同优化技术 | 第97-108页 |
·VMS 的出行影响分析 | 第98-99页 |
·VMS 的影响范围估计 | 第99-102页 |
·交通控制与VMS 的协同一体化模型 | 第102-105页 |
·模型的求解算法 | 第105-106页 |
·模型及算法验证 | 第106-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突发灾害下应急交通保障决策支持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 第109-123页 |
·应急交通保障决策支持系统需求分析 | 第109-113页 |
·用户主体 | 第109-110页 |
·服务主体 | 第110-111页 |
·信息需求 | 第111-113页 |
·应急交通保障决策支持系统结构比选 | 第113-115页 |
·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113-114页 |
·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结构 | 第114-115页 |
·应急交通保障决策支持系统框架结构 | 第115-117页 |
·逻辑框架 | 第115-116页 |
·物理框架 | 第116-117页 |
·应急交通保障决策支持系统开发设计 | 第117-122页 |
·决策支持系统的影响因素 | 第117-118页 |
·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方法 | 第118-119页 |
·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过程 | 第119-120页 |
·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界面 | 第120-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全文总结 | 第123-125页 |
·论文展望 | 第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3-137页 |
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3-134页 |
2.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4-135页 |
3.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与获得专利 | 第135页 |
4.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软件著作权 | 第135页 |
5. 攻读博士期间开发的应用软件 | 第135-136页 |
6.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编写的著作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摘要 | 第138-141页 |
ABSTRACT | 第141-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