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船舶工程论文--船舶机械论文--船舶动力装置论文--内燃机动力装置论文--柴油机论文

船舶柴油机双层隔振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6-19页
        1.3.1 研究内容安排第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隔振原理及特性第19-34页
    2.1 隔振原理概述第19-21页
    2.2 单层隔振系统第21-25页
        2.2.1 力学简化模型第21页
        2.2.2 振动数学表达及解析第21-22页
        2.2.3 系统隔振传递率分析第22-25页
    2.3 双层隔振系统第25-28页
        2.3.1 力学模型第25页
        2.3.2 振动数学表达及解析第25-26页
        2.3.3 隔振传递特性分析第26-28页
    2.4 隔振效果评价第28-31页
    2.5 隔振系统参数的影响第31-33页
    2.6 双层隔振系统设计步骤第33页
    2.7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柴油机激励特性研究第34-53页
    3.1 振源分析第34-37页
        3.1.1 活塞销处的作用力第35页
        3.1.2 总作用力的传递第35-36页
        3.1.3 曲柄连杆机构中力的作用效果第36-37页
    3.2 柴油机多体动力学系统建模第37-47页
        3.2.1 AVL-EXCITE简介第38-39页
        3.2.2 曲轴机体有限元预处理第39-44页
            3.2.2.1 创建三维实体模型第39-41页
            3.2.2.2 有限元模型预处理第41-42页
            3.2.2.3 有限元模型的缩减第42-43页
            3.2.2.4 ANSYS与AVL-EXCITE的数据连接第43-44页
        3.2.3 基于AVL-EXCITE的6L16/24虚拟样机模型第44-45页
        3.2.4 多体动力学仿真计算第45-47页
    3.3 柴油机激励特性测试第47-50页
    3.4 试验与仿真对比分析第50-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4章 柴油机双层隔振设计第53-76页
    4.1 双层隔振设计流程第53-56页
        4.1.1 提出隔振目标第53-54页
        4.1.2 隔振初步设计计算第54-55页
        4.1.3 系统部件选型与设计第55-56页
        4.1.4 系统校验第56页
    4.2 双层隔振设计计算及校验第56-66页
        4.2.1 初步计算第56-57页
        4.2.2 隔振器选型第57-58页
        4.2.3 双层隔振系统固有特性计算第58-61页
        4.2.4 中间质量架设计第61-65页
        4.2.5 船舶摇摆情况下系统安全校核第65-66页
    4.3 隔振效果预测第66-75页
        4.3.1 双层隔振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第66-69页
        4.3.2 隔振量级预测第69-75页
    4.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5章 双层隔振轻型化设计研究第76-90页
    5.1 惯容器的基本原理第76-78页
    5.2 惯容器对双层隔振系统影响第78-84页
        5.2.1 固有特性的影响第79-82页
        5.2.2 传递特性的影响第82-84页
    5.3 惯容器在柴油机双层隔振轻型化设计的应用第84-89页
    5.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90-93页
    6.1 总结第90-91页
    6.2 创新点第91页
    6.3 展望第91-93页
致谢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7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7-98页
附录 A第98-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UVM的AES模块验证平台设计
下一篇:上海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研究--以H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