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课题的缘起 | 第14-15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1.2 课题依据 | 第14-15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1 城市地铁的发展 | 第15-16页 |
1.2.2 当代中国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现状及问题 | 第16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1.5.1 上海城市地铁车站 | 第18-19页 |
1.5.2 上海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 | 第19页 |
1.6 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6.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页 |
1.6.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1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第2章 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概念及内涵 | 第23-35页 |
2.1 城市地铁车站的解读 | 第23-30页 |
2.1.1 城市地铁车站的概念及内涵 | 第23页 |
2.1.2 城市地铁车站的空间类型 | 第23-29页 |
2.1.3 城市地铁车站的空间构成 | 第29-30页 |
2.2 城市公共空间的解读 | 第30-31页 |
2.2.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内涵 | 第30页 |
2.2.2 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 | 第30-31页 |
2.2.3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 第31页 |
2.3 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解读 | 第31-34页 |
2.3.1 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概念及内涵 | 第31页 |
2.3.2 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功能组成 | 第31-32页 |
2.3.3 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特点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调查和研究——以上海地铁1、2号线为例 | 第35-57页 |
3.1 上海地铁总体概况 | 第35-40页 |
3.1.1 线路和车站的选取 | 第36-37页 |
3.1.2 地铁车站的调研范围 | 第37-39页 |
3.1.3 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限定 | 第39-40页 |
3.2 上海地铁车站空间解析 | 第40-47页 |
3.2.1 上海地铁车站的综合空间类型 | 第40-42页 |
3.2.2 上海地铁车站的空间构成 | 第42-45页 |
3.2.3 上海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45-47页 |
3.3 上海地铁车站使用者分析 | 第47-50页 |
3.3.1 人群特点 | 第47-49页 |
3.3.2 行为方式 | 第49-50页 |
3.3.3 思维特点 | 第50页 |
3.4 上海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调研情况 | 第50-56页 |
3.4.1 上海地铁车站的整体状况 | 第50-51页 |
3.4.2 上海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 | 第51-53页 |
3.4.3 上海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问题总结 | 第53-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基于整合思想的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设计理论 | 第57-69页 |
4.1 整合思想的解读 | 第57-60页 |
4.1.1 整合思想的概念及内涵 | 第57页 |
4.1.2 整合思想的要素分析 | 第57-58页 |
4.1.3 整合思想的必要性 | 第58-60页 |
4.2 与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设计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60-62页 |
4.2.1 城市系统论 | 第60页 |
4.2.2 共生理论 | 第60-61页 |
4.2.3 TOD理论 | 第61-62页 |
4.2.4 行为需求理论 | 第62页 |
4.3 基于整合思想的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设计要素 | 第62-67页 |
4.3.1 影响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整合的要素 | 第62-63页 |
4.3.2 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物质整合要素 | 第63-66页 |
4.3.3 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非物质整合要素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基于整合思想的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 第69-80页 |
5.1 设计目标 | 第69页 |
5.1.1 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 第69页 |
5.1.2 优化内部公共空间的要求 | 第69页 |
5.1.3 满足使用者的多样需求 | 第69页 |
5.2 设计原则 | 第69-71页 |
5.2.1 与城市共生的整合原则 | 第69-70页 |
5.2.2 内部空间功能平衡的整合原则 | 第70页 |
5.2.3 使用者行为秩序的整合原则 | 第70-71页 |
5.3 设计策略 | 第71-79页 |
5.3.1 地铁车站公共空间与城市一体化 | 第71-75页 |
5.3.2 地铁车站公共空间内部复合化 | 第75-78页 |
5.3.3 地铁车站公共空间使用者需求多元化 | 第78-79页 |
5.4 设计管理 | 第79页 |
5.4.1 多规合一 | 第79页 |
5.4.2 多部门整合 | 第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基于整合思想的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以上海地铁1号线和2号线车站为例 | 第80-93页 |
6.1 与城市环境的整合——人民广场站 | 第80-83页 |
6.1.1 人民广场站环境概况 | 第80-81页 |
6.1.2 公共空间现状 | 第81-83页 |
6.1.3 整合设计总结 | 第83页 |
6.2 内部功能整合——世纪大道站 | 第83-86页 |
6.2.1 世纪大道站环境概况 | 第83-85页 |
6.2.2 公共空间现状 | 第85-86页 |
6.2.3 整合设计总结 | 第86页 |
6.3 使用者需求整合——徐家汇站 | 第86-89页 |
6.3.1 徐家汇站环境概况 | 第86-87页 |
6.3.2 公共空间现状 | 第87-89页 |
6.3.3 整合设计总结 | 第89页 |
6.4 综合整合——静安寺站 | 第89-92页 |
6.4.1 静安寺站环境概况 | 第89-91页 |
6.4.2 公共空间现状 | 第91-92页 |
6.4.3 整合设计总结 | 第9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3-96页 |
7.1 思考与展望中国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 | 第93页 |
7.2 总结整合中国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 | 第93-94页 |
7.3 总结整合中国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图表目录 | 第98-101页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著发表 | 第101页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第101-102页 |
附录: 上海市地铁南京西路站片区规划改造设计 | 第102-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