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快速路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区域交通特性分析 | 第23-39页 |
2.1 出口匝道拥堵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2.2 出口匝道构造形式分析 | 第24-27页 |
2.2.1 出口匝道分离形式分析 | 第25页 |
2.2.2 出口匝道衔接位置分析 | 第25-27页 |
2.3 出口匝道衔接区域交通组织方式分析 | 第27-29页 |
2.4 出口匝道衔接区域交通特性分析 | 第29-34页 |
2.4.1 衔接段交织区运行特性分析 | 第29-34页 |
2.4.2 出口匝道对应进口道排队长度分析 | 第34页 |
2.5 出口匝道衔接区域交通仿真分析 | 第34-38页 |
2.5.1 仿真实验设计 | 第35-36页 |
2.5.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基于CTM的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区域交通流建模 | 第39-55页 |
3.1 元胞传输模型概述 | 第39-43页 |
3.1.1 元胞传输模型的发展 | 第39-40页 |
3.1.2 元胞传输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40-41页 |
3.1.3 元胞传输模型的数学表达形式 | 第41-43页 |
3.2 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区域交通流模型 | 第43-52页 |
3.2.1 区域元胞路网的建立 | 第44-45页 |
3.2.2 交叉口进口道模型 | 第45-47页 |
3.2.3 衔接段交织区模型 | 第47-50页 |
3.2.4 模型流程设计 | 第50-52页 |
3.3 模型验证 | 第52-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快速路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的协调控制方法研究 | 第55-67页 |
4.1 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启发式协调控制方法 | 第55-59页 |
4.1.1 交叉口信号控制 | 第55-57页 |
4.1.2 快速路主线诱导策略 | 第57页 |
4.1.3 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整体协调控制策略 | 第57-59页 |
4.2 基于CTM的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协调优化控制方法 | 第59-61页 |
4.2.1 评价指标 | 第59-60页 |
4.2.2 目标函数 | 第60页 |
4.2.3 约束条件 | 第60-61页 |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协调优化控制方法求解 | 第61-66页 |
4.3.1 遗传算法概述 | 第61-63页 |
4.3.2 协调优化控制算法设计 | 第63-64页 |
4.3.3 协调优化控制模型流程设计 | 第64-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快速路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协调控制的数字仿真 | 第67-83页 |
5.1 仿真路网构建 | 第67-72页 |
5.1.1 仿真背景介绍 | 第67-69页 |
5.1.2 元胞参数标定 | 第69-70页 |
5.1.3 元胞路网构建 | 第70-72页 |
5.2 仿真实验设计 | 第72-74页 |
5.2.1 路网交通需求 | 第72-73页 |
5.2.2 仿真方案设计 | 第73-74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4-81页 |
5.3.1 排队长度分析 | 第74-77页 |
5.3.2 交通通过量分析 | 第77-80页 |
5.3.3 车辆延误分析 | 第80-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