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 | 第10页 |
1.1.2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 | 第10页 |
1.1.3 微课的兴起与发展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分析微课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页 |
1.2.2 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提供新途径 | 第11页 |
1.2.3 为我国地理微课的设计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 第11-12页 |
1.2.4 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教育公平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2.1 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2.1.3 小结 | 第20-22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认知负荷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页 |
2.2.3 微型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微课推广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调查 | 第25-39页 |
3.1 调查目的 | 第25页 |
3.2 调查设计 | 第25-26页 |
3.2.1 问卷调查 | 第25页 |
3.2.2 访谈调查 | 第25-26页 |
3.3 高中地理微课运用需求分析 | 第26-31页 |
3.3.1 以传统教学为主,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 第26-27页 |
3.3.2 教学中难以全面关注个体差异 | 第27-29页 |
3.3.3 自然地理内容的抽象性较难理解 | 第29-30页 |
3.3.4 地理实验难以在课堂上顺利完成 | 第30-31页 |
3.4 高中地理微课运用可行性分析 | 第31-39页 |
3.4.1 学生对微课已有了解 | 第32-33页 |
3.4.2 具备了基本硬件设施及网络学习意识 | 第33-34页 |
3.4.3 网络资源的搜索利用能力强 | 第34-35页 |
3.4.4 微课学习简单方便,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偏好 | 第35-36页 |
3.4.5 教师支持力度大 | 第36-39页 |
第四章 高中自然地理微课设计与开发原则 | 第39-41页 |
4.1 恰当性原则 | 第39页 |
4.2 趣味性原则 | 第39-40页 |
4.3 主体性原则 | 第40页 |
4.4 辅助性原则 | 第40-41页 |
第五章 高中自然地理微课设计与开发分析 | 第41-66页 |
5.1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结构分析 | 第41-46页 |
5.1.1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结构介绍 | 第41-43页 |
5.1.2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结构分析 | 第43-46页 |
5.2 高中自然微课开发结构分析 | 第46-66页 |
5.2.1 高中自然地理难点分解 | 第46-54页 |
5.2.2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延展 | 第54-60页 |
5.2.3 高中自然地理微课设计特征 | 第60-66页 |
第六章 高中自然地理微课设计实例分析 | 第66-73页 |
6.1 课堂教学难点类微课 | 第66-69页 |
6.1.1 微课课题选择 | 第66页 |
6.1.2 微课课题设计 | 第66-68页 |
6.1.3 微课课题总结 | 第68-69页 |
6.2 地理知识延展类微课 | 第69-73页 |
6.2.1 微课课题选择 | 第69页 |
6.2.2 微课课题设计 | 第69-72页 |
6.2.3 微课课题总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73-75页 |
7.1 结论 | 第73-74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