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辆理论及试验论文

高速列车车体抗疲劳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疲劳研究状况第12-16页
        1.2.1 疲劳研究发展历程第12-13页
        1.2.2 焊接结构抗疲劳性能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列车车体抗疲劳性能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本章小结第17-18页
第二章 疲劳基础理论及评估方法研究第18-32页
    2.1 疲劳基础理论第18-20页
        2.1.1 疲劳概述第18页
        2.1.2 S-N曲线第18-19页
        2.1.3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第19-20页
    2.2 焊接结构疲劳相关理论第20-21页
        2.2.1 焊接接头疲劳破坏形式第20页
        2.2.2 焊接接头应力分布第20-21页
    2.3 疲劳评估准则第21-22页
        2.3.1 无限寿命设计第21-22页
        2.3.2 有限寿命设计第22页
    2.4 传统疲劳评估方法——名义应力法第22-26页
        2.4.1 名义应力法概述第22-23页
        2.4.2 ⅡW标准第23-25页
        2.4.3 BS标准第25-26页
    2.5 网格不敏感结构应力法第26-31页
        2.5.1 原理概述第26-28页
        2.5.2 结构应力计算第28-30页
        2.5.3 疲劳裂纹扩展概述第30-31页
        2.5.4 等效结构应力范围及主S-N曲线确定第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高速列车车体结构有限元分析第32-55页
    3.1 有限元基本理论第32-39页
        3.1.1 车体铝合金结构第34-36页
        3.1.2 车体整备质量分布第36-38页
        3.1.3 车辆设计质量第38页
        3.1.4 车体材料选型第38-39页
    3.2 车体有限元模型第39-42页
        3.2.1 车体铝合金结构有限元模型第39-41页
        3.2.2 整备状态车体有限元模型第41-42页
    3.3 车体刚度及静强度分析第42-50页
        3.3.1 载荷工况及边界条件的确定第42-44页
        3.3.2 车体刚度评价标准第44-45页
        3.3.3 车体刚度分析结果及评价第45页
        3.3.4 车体静强度评价标准第45-46页
        3.3.5 车体静强度分析结果及评价第46-50页
    3.4 车体模态分析第50-54页
        3.4.1 模态理论概述及评定准则第50-51页
        3.4.2 车体铝结构模态分析第51-53页
        3.4.3 整备状态下车体模态分析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惯性载荷作用下结构应力法焊接结构抗疲劳性能研究第55-64页
    4.1 研究意义第55页
    4.2 计算模型及载荷介绍第55-56页
    4.3 基于Verity模块计算结构应力范围值第56-57页
        4.3.1 Fe-safe软件及Verity模块介绍第56页
        4.3.2 结构应力范围值计算过程第56-57页
    4.4 网格敏感性分析第57-58页
    4.5 不同焊缝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结构应力特点第58-59页
    4.6 惯性载荷作用下焊接结构抗疲劳寿命分析第59-63页
        4.6.1 载荷对结构疲劳寿命影响第60页
        4.6.2 焊缝类型对结构疲劳寿命影响第60-61页
        4.6.3 结构尺寸对疲劳寿命影响第61-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高速列车车体抗疲劳性能研究第64-97页
    5.1 车体疲劳强度计算第64-67页
        5.1.1 疲劳性能评定标准第64页
        5.1.2 疲劳载荷工况及边界条件第64-65页
        5.1.3 疲劳强度计算结果第65-67页
    5.2 基于无限寿命设计方法评估焊缝疲劳寿命第67页
    5.3 基于ASME标准评估车体焊缝疲劳寿命第67-90页
        5.3.1 评估焊缝的选取第67-72页
        5.3.2 等效结构应力计算结果分析第72-86页
        5.3.3 焊缝的疲劳寿命分析第86-90页
    5.4 基于ⅡW-2008标准评估车体焊缝疲劳寿命第90-94页
        5.4.1 待评估焊缝疲劳强度等级的确定第90-92页
        5.4.2 待评估焊缝疲劳寿命计算第92-94页
    5.5 三种评估方法的对比第94-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结论与展望第97-100页
    结论第97-98页
    展望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列车牵引变流器的EMC建模与仿真研究
下一篇:基于BIM技术的锦承线扩能工程三维动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