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1 混合学习理论与学习风格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2.2 挖掘眼动指标和学习风格之间的联系确定相关规则 | 第12页 |
1.2.3 根据学习风格差异分组进行混合式教学框架设计 | 第12页 |
1.2.4 新模式教学效果分析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4.2 行动研究法 | 第13-14页 |
1.4.3 调查问卷 | 第14页 |
1.4.4 观察法 | 第14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2.1 混合学习与学习风格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2.1.1 混合学习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2 学习风格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2.1 混合学习研究现状 | 第20页 |
2.2.2 学习风格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3 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基于眼动数据分析的学习风格分类模型设计 | 第24-39页 |
3.1 可行性分析 | 第24-26页 |
3.1.1 理论可行性 | 第25-26页 |
3.1.2 实践可行性 | 第26页 |
3.1.3 样本可行性 | 第26页 |
3.2 显性方法:基于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初测学习风格 | 第26-30页 |
3.2.1 学习风格分类 | 第26-27页 |
3.2.2 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 | 第27-28页 |
3.2.3 学习风格模型初始化 | 第28-30页 |
3.3 隐形方法:基于眼动数据挖掘预测学习风格模型 | 第30-39页 |
3.3.1 朴素贝叶斯算法 | 第30-33页 |
3.3.2 修正学习风格模型方法: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 | 第33-34页 |
3.3.3 学习风格与眼动指标的联系 | 第34-35页 |
3.3.4 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方法挖掘学习行为模式建构学习风格模型 | 第35-39页 |
第四章 混合学习模式下学习风格预测模型应用 | 第39-51页 |
4.1 混合学习教学模式框架设计 | 第39-43页 |
4.1.1 理论基础 | 第39页 |
4.1.2 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 | 第39-40页 |
4.1.3 课堂讲授分为教师讲授和学生讲授 | 第40页 |
4.1.4 在线协作学习 | 第40页 |
4.1.5 教学评价多元化 | 第40-41页 |
4.1.6 教学设计总结 | 第41-43页 |
4.2 网络学习眼动数据收集 | 第43-48页 |
4.2.1 测试对象 | 第43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4.2.3 实验材料 | 第43-45页 |
4.2.4 实验流程及方案 | 第45-47页 |
4.2.5 实验过程 | 第47-48页 |
4.2.6 采集数据及其意义 | 第48页 |
4.3 基于学习风格差异分组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 | 第48-51页 |
第五章 预测结果分析及相关建议 | 第51-58页 |
5.1 学习风格训练实例 | 第51-54页 |
5.1.1 学习风格预测结果 | 第53-54页 |
5.1.2 学习量表与模型预测结果对比 | 第54页 |
5.2 实际混合教学效果分析 | 第54-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总结 | 第58页 |
6.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