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一株杀松材线虫活性菌株筛选及活性成分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松材线虫病的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危害第10-11页
        1.2.2 松材线虫防治的研究进展第11-12页
    1.3 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第12-13页
        1.3.1 厚垣孢普可尼亚菌的分类地位第12页
        1.3.2 厚垣孢普可尼亚菌的生物学特性第12页
        1.3.3 厚垣孢普可尼亚的生防应用第12-13页
    1.4 淡紫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lilacinus)第13-15页
        1.4.1 淡紫拟青霉菌的分类地位第13-14页
        1.4.2 淡紫拟青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第14页
        1.4.3 淡紫拟青霉菌的生防应用第14-15页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6 研究的内容第16页
        1.6.1 毒杀松材线虫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各因子对高效菌株发酵液稳定性的影响第16页
        1.6.2 淡紫拟青霉PT1菌株毒杀松材线虫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以及鉴定第16页
        1.6.3 马尾松松枝水培试验第16页
    1.7 课题来源第16-17页
2 毒杀松材线虫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各因子对高效菌株发酵液稳定性的影响第17-24页
    2.1 仪器设备及试验材料第17页
        2.1.1 仪器设备第17页
        2.1.2 试验材料第17页
        2.1.3 试验试剂第17页
    2.2 试验方法第17-19页
        2.2.1 毒杀松材线虫活性菌株的筛选第17-18页
        2.2.2 各因子对淡紫拟青霉PT1菌株发酵液稳定性的影响第18-1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19-23页
        2.3.1 毒杀松材线虫活性菌株的筛选第19-20页
        2.3.2 温度对淡紫拟青霉PT1菌株发酵液杀线稳定性的影响第20页
        2.3.3 pH对淡紫拟青霉PT1菌株发酵液杀线稳定性的影响第20-21页
        2.3.4 金属离子对淡紫拟青霉PT1菌株发酵液稳定性的影响第21页
        2.3.5 紫外线对淡紫拟青霉PT1菌株发酵液稳定性的影响第21-22页
        2.3.6 氧化还原剂对淡紫拟青霉PT1菌株发酵液稳定性的影响第22-23页
    2.4 结论第23-24页
3 淡紫拟青霉PT1菌株毒杀松材线虫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以及鉴定第24-33页
    3.1 仪器设备及试验材料第24页
        3.1.1 仪器设备第24页
        3.1.2 试验试剂第24页
        3.1.3 试验材料第24页
        3.1.4 供试培养基第24页
    3.2 试验方法第24-27页
        3.2.1 淡紫拟青霉PT1菌株发酵液活性成分的提取第24-25页
        3.2.2 淡紫拟青霉活性成分的分离第25-27页
        3.2.3 毒杀松材线虫的有效成分测定第27页
        3.2.4 数据分析第2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7-31页
        3.3.1 不同溶剂的提取物对松材线虫的毒力第27-28页
        3.3.2 萃取溶剂比例的筛选第28页
        3.3.3 洗脱剂的选择第28页
        3.3.4 活性萃取物经柱层析分离后不同组分对松材线虫的毒力第28-29页
        3.3.5 YZ-4高效组分的GC-MS分析第29-31页
    3.4 结论第31-33页
4 马尾松松枝水培试验第33-38页
    4.1 试验材料与试剂第33页
    4.2 试验方法第33-34页
        4.2.1 松材线虫接种马尾松水培苗第33页
        4.2.2 病情指数观察第33-34页
        4.2.3 松枝蒸腾测定第34页
        4.2.4 松枝流脂量测定第3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4-37页
        4.3.1 四种活性化合物水溶液对松枝病情指数的影响第34-35页
        4.3.2 四种活性化合物水溶液对松枝蒸腾强度的影响第35-36页
        4.3.3 四种活性化合物水溶液对松枝流脂量的影响第36-37页
    4.4 结论第37-38页
结论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3-44页
致谢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氢活化构建近红外染料
下一篇:石墨烯改性水性环氧防腐涂料的制备与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