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转向系统论文

重卡双前桥转向系统多极限环振动机理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0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3 双前桥转向摆振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轮胎及干摩擦动态特性研究概述第17-19页
        1.4.1 轮胎动态特性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2 干摩擦特性研究现状第18-19页
    1.5 本文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双前桥转向系统摆振力学模型第20-39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干摩擦模型简介第20-28页
        2.2.1 Coulomb模型第21页
        2.2.2 Stribeck模型第21-24页
        2.2.3 滞后环干摩擦模型第24-25页
        2.2.4 干摩擦模型的平滑方式第25-28页
    2.3 双前桥转向系统摆振动力学模型第28-35页
        2.3.1 摆振模型的建立第28-32页
        2.3.2 选用的轮胎模型第32-34页
        2.3.3 选用的干摩擦模型第34-35页
    2.4 本文非线性振动理论的概述第35-38页
        2.4.1 相平面和相轨迹第35-36页
        2.4.2 极限环第36-37页
        2.4.3 非线性系统数值分析概述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主销后倾角与干摩擦力矩对双前桥转向摆振的影响第39-55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主销后倾角对双前桥转向系统摆振影响的仿真与分析第39-48页
        3.2.1 主销后倾角对摆振的影响第39-47页
        3.2.2 仿真结果分析第47-48页
    3.3 双桥主销后倾角的匹配第48-52页
    3.4 干摩擦力矩对双前桥转向系统摆振影响的仿真与分析第52-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干摩擦模型对双前桥转向系统摆振特性的影响第55-73页
    4.1 引言第55页
    4.2 几种不同干摩擦模型对系统摆振的影响第55-65页
        4.2.1 指数形式干摩擦模型对摆振的影响第55-58页
        4.2.2 分式形式的干摩擦模型对摆振的影响第58-62页
        4.2.3 多项式形式的干摩擦模型对摆振的影响第62-65页
    4.3 基于一种随机干摩擦模型的重卡双前桥系统摆振研究第65-72页
        4.3.1 随机干摩擦模型第65-67页
        4.3.2 基于随机干摩擦模型的双前桥转向系统的摆振分析第67-68页
        4.3.3 干摩擦系数的边界范围对双前桥系统摆振的影响第68-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3-75页
    5.1 全文总结第73-74页
    5.2 内容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1/4车辆制动模拟实验台架的原理设计与实验验证
下一篇: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噪声分析与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