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少数民族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民族院校课程生成问题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3页
        (一) 理论意义第12页
        (二) 实践意义第12-13页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3-15页
        (一) 民族院校第13页
        (二) 课程第13-14页
        (三) 大学课程第14页
        (四) 大学课程生成第14-15页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2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7-22页
    五、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第22-23页
        (一) 研究方法第22页
        (二) 研究过程第22-23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23-28页
    一、泰勒课程理论第23-24页
    二、课程管理理论第24-25页
    三、建构主义理论第25-26页
    四、多元文化教育第26-28页
第三章 大学课程生成的本真第28-38页
    一、大学课程的来源第28-31页
        (一) 社会发展需要第28-29页
        (二) 学生发展需要第29-30页
        (三) 学科发展需要第30-31页
    二、大学课程生成的主体第31-32页
    三、大学课程生成的内涵第32-34页
        (一) 对课程内容的研究第32-33页
        (二) 对课程实施对象及其认知发展水平的研究第33-34页
        (三) 对课程性质及其呈现方式的研究第34页
    四、大学课程生成的主要环节第34-38页
        (一) 目标厘定第35页
        (二) 内容选择第35-36页
        (三) 组织实施第36-37页
        (四) 课程评价第37-38页
第四章 大学课程生成的源与流第38-44页
    一、大学课程生成的动力第38-39页
    二、大学课程生成是大学、大学教师、大学生发展的根本进路第39-41页
    三、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是大学课程生成的主要策略第41-44页
第五章 大学课程生成的程序第44-52页
    一、课程生成的程序之一:聘请第44-47页
        (一) 美国大学教师招聘程序第44-46页
        (二) 德国大学教师招聘程序第46-47页
        (三) 日本大学教师招聘程序第47页
    二、课程生成的程序之二:认证第47-52页
第六章 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及其课程生成的现状调查—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个案第52-68页
    一、民族院校的特殊性第52-53页
    二、广西民族大学的个案调查第53-64页
        (一) 问卷调查第54-60页
        (二) 教师访谈第60-64页
    三、主要问题第64-68页
        (一) 大学课程管理者缺乏课程生成的意识第64-65页
        (二) 大学基本不设专门的课程认证机构第65页
        (三) 大学没有围绕课程生成建构起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第65页
        (四) 大学教师普遍缺乏课程论与教学论相应知识的储备和建构第65-66页
        (五) 大学教师缺乏课程生成的意识第66页
        (六) 大学教师没有养成课程生成的习惯第66页
        (七) 学校缺乏课程生成的文化和课程生成必要的“沃土”第66-68页
第七章 广西民族大学课程生成的对策第68-73页
    一、建立课程生成审核认证机构第68页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生成、实施、更新和淘汰机制第68-69页
    三、大学课程管理者增强课程生成的意识第69-70页
    四、大学教师自身课程生成意识的觉醒和领悟第70页
    五、大学教师自身应主动行驶课程生成的权力和履行课程生成的义务第70-71页
    六、学校营造课程生成文化的“沃土”第71-73页
结语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1页
后记第81-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机会成本及收益效应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