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论文--空气喷气式发动机论文--无压气机发动机论文--冲压喷气发动机论文

超声速气流中火焰传播过程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15-17页
Abstract第1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0-21页
    1.2 超燃冲压发动机内激波/边界层/火焰相互作用过程研究第21-24页
        1.2.1 混合与点火问题第22-23页
        1.2.2 火焰稳定模式与机制第23-24页
        1.2.3 模态转换问题第24页
    1.3 超声速气流中的逆流火焰加速研究第24-29页
        1.3.1 国内外现状介绍第25-27页
        1.3.2 超声速气流中的逆流火焰加速与传统FA问题的不同第27-28页
        1.3.3 超声速流动中的热声不稳定性第28-29页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9-32页
第二章 实验平台与仿真平台第32-40页
    2.1 超声速静风洞实验系统第32-33页
    2.2 超声速燃烧实验系统第33-34页
    2.3 流场诊断技术第34-36页
        2.3.1 NPLS技术第34-35页
        2.3.2 PIV粒子成像测速技术第35页
        2.3.3 高速火焰成像及纹影第35页
        2.3.4 高温高频压力传感器第35-36页
    2.4 数值仿真平台第36-38页
        2.4.1 国防科大高超中心高性能计算平台第36-37页
        2.4.2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第37页
        2.4.3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第37-38页
    2.5 高性能计算MPI/OpenMP混合并行技术第38-39页
    2.6 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流动与燃烧数值模拟方法第40-61页
    3.1 化学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组及其滤波形式第40-43页
        3.1.1 化学流体力学Navier-Stokes方程第40-41页
        3.1.2 大涡模拟控制方程第41-42页
        3.1.3 湍流流动一方程亚格子模型第42-43页
    3.2 混合RANS/LES方法第43-46页
        3.2.1 近壁区域的S-ARANS模型第43页
        3.2.2 改进的混合RANS/LES模型第43-44页
        3.2.3 湍流入口的recycling/rescaling生成方法第44-46页
    3.3 大涡模拟燃烧计算方法与模型第46-57页
        3.3.1 解耦型化学非平衡流计算方法第46-47页
        3.3.2 超声速湍流燃烧火焰面模型第47-53页
        3.3.3 设定型PDF模型第53-57页
    3.4 数值方法第57-60页
        3.4.1 空间离散第57-59页
        3.4.2 时间积分方法第59-60页
    3.5 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超快火焰加速现象研究第61-79页
    4.1 超快火焰加速理论第61-66页
        4.1.1 带格栅管道中的火焰加速现象第61-62页
        4.1.2 火焰加速率的推导第62-63页
        4.1.3 单步反应数值验证第63-65页
        4.1.4 其他影响因素第65-66页
    4.2 不同当量比下火焰加速现象研究第66-73页
        4.2.1 计算条件与网格第66-67页
        4.2.2 火焰加速过程的瞬时特性第67-71页
        4.2.3 不同当量比的影响第71-73页
    4.3 不同构型下火焰加速现象研究第73-77页
        4.3.1 构型对火焰加速过程的影响第73-74页
        4.3.2 数值仿真结果第74-77页
    4.4 小结第77-79页
第五章 超声速横向喷注混合特性研究第79-93页
    5.1 超声速后向台阶横向射流混合特性研究第79-84页
        5.1.1 实验构型及计算设置第79-80页
        5.1.2 流动特性讨论第80-82页
        5.1.3 混合增强讨论第82-84页
    5.2 凹腔上游横向喷注流动混合特性研究第84-92页
        5.2.1 不同喷注位置的混合特性第84-89页
        5.2.2 不同来流条件的混合特性第89-92页
    5.3 小结第92-93页
第六章 超声速火焰逆传现象研究第93-131页
    6.1 单凹腔燃烧振荡现象实验研究第93-97页
        6.1.1 实验构型与方案第93-94页
        6.1.2 非周期性低频燃烧振荡第94-95页
        6.1.3 周期性火焰逆传第95-97页
    6.2 单凹腔火焰逆传现象数值仿真研究第97-121页
        6.2.1 化学反应机理对火焰逆传的影响第97-101页
        6.2.2 不同来流条件下的火焰逆传现象研究第101-112页
        6.2.3 不同总温条件下的火焰逆传现象研究第112-121页
    6.3 并联凹腔低频燃烧振荡特性实验研究第121-125页
        6.3.1 实验构型与方案第121页
        6.3.2 非周期性低频燃烧振荡第121-123页
        6.3.3 准周期性火焰逆传第123-125页
    6.4 并联凹腔火焰逆传现象数值仿真研究第125-129页
        6.4.1 计算模型及网格第125页
        6.4.2 计算结果分析第125-129页
    6.5 小结第129-131页
第七章 超声速燃烧模式研究与建模第131-152页
    7.1 超声速部分预混燃烧现象第131-135页
        7.1.1 火焰索引因子第131页
        7.1.2 火焰逆传中的燃烧模式第131-135页
    7.2 超声速部分预混燃烧G/Z方程模型第135-142页
        7.2.1 部分预混燃烧G/Z方程模型第135-136页
        7.2.2 G方程LevelSet重构第136页
        7.2.3 湍流火焰面数据库生成第136-139页
        7.2.4 湍流火焰面数据库插值第139-140页
        7.2.5 稳态火焰面模型应用示例第140-142页
    7.3 超声速部分预混燃烧G/Z方程模型验证第142-150页
        7.3.1 计算模型与网格第142-143页
        7.3.2 燃烧流场的特性第143-148页
        7.3.3 模型的对比与验证第148-150页
    7.4 小结第150-152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52-155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第152-153页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53-154页
    后续工作展望第154-155页
致谢第155-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9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69-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航天器近距离相对运动安全控制技术
下一篇:胚胎型仿生自修复硬件设计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