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5-18页 |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第18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2页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 辽宁省产业与就业结构政策的关系理论分析 | 第22-33页 |
·辽宁省产业政策对就业的影响 | 第22-24页 |
·产业政策影响劳动力的需求途径 | 第23页 |
·产业政策影响劳动力的供给途径 | 第23-24页 |
·辽宁省就业政策对产业的影响 | 第24-25页 |
·就业政策促进了辽宁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24-25页 |
·就业政策的调整是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 | 第25页 |
·辽宁省产业与就业政策相关性 | 第25-27页 |
·辽宁产业与就业政策的一致性 | 第25-26页 |
·辽宁产业与就业政策的差异性 | 第26-27页 |
·政策目标选择对就业的影响 | 第27-33页 |
·政策目标选择对就业政策的影响模型 | 第27-28页 |
·追求短期目标的就业政策体系 | 第28-29页 |
·追求中期目标的就业政策体系 | 第29-31页 |
·追求长期目标的就业政策体系 | 第31-33页 |
3 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现状分析 | 第33-45页 |
·辽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规律分析 | 第33-38页 |
·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规律分析 | 第33-35页 |
·辽宁省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 第35-37页 |
·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成因分析 | 第37-38页 |
·辽宁省三次产业分行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 第38-40页 |
·辽宁省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分析 | 第40-42页 |
·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 第42-45页 |
4 辽宁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 第45-58页 |
·指标的选取与检验方法 | 第45-49页 |
·指标和数据说明 | 第45页 |
·检验方法的选取 | 第45-46页 |
·平稳性检验 | 第46-49页 |
·协整关系分析 | 第49-52页 |
·辽宁省全社会就业总人数与产业结构系数的协整关系分析 | 第49-50页 |
·辽宁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系数的协整关系分析 | 第50-51页 |
·辽宁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系数的协整关系分析 | 第51页 |
·辽宁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系数的协整关系分析 | 第51-52页 |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52-55页 |
·LNTM与LNSC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52-53页 |
·LNAE与LNSC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53-54页 |
·LNIE与LNSC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54页 |
·LNSE与LNSC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54-55页 |
·误差修正模型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辽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 第58-69页 |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促进的政策支持体系 | 第58-60页 |
·政策支持体系的目标定位 | 第58-59页 |
·政策支持体系的内容 | 第59-60页 |
·产业政策措施 | 第60-64页 |
·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 第60-61页 |
·提升工业化水平 | 第61-62页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第62-63页 |
·加大对新兴行业的扶持力度 | 第63页 |
·加大鼓励中小企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 第63-64页 |
·就业政策措施 | 第64-65页 |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 | 第64页 |
·规范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 | 第64-65页 |
·多渠道促进就业 | 第65页 |
·科教政策措施 | 第65-67页 |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 | 第65-66页 |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 第66-67页 |
·社会保障政策措施 | 第67-69页 |
·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 | 第67页 |
·完善社会保障的制度 | 第67页 |
·建立新型农村社保体系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