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3+4”中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国内关于衔接模式的研究第10-11页
        1.2.2 境外关于衔接模式的比较研究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2-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2章 中本衔接相关理论与试点情况第14-21页
    2.1 核心概念界定第14-15页
        2.1.1 中等职业教育第14页
        2.1.2 应用本科教育第14页
        2.1.3 人才培养模式第14-15页
        2.1.4 中本衔接第15页
    2.2 中本衔接理论依据第15-17页
        2.2.1 系统论理论第15-16页
        2.2.2 终身教育理论第16-17页
    2.3 中本衔接政策依据第17-18页
    2.4 我国中本衔接总体情况第18-21页
        2.4.1 全国试点规模逐年扩大第18-19页
        2.4.2 试点学校层次要求高第19页
        2.4.3 试点专业类型较集中第19-21页
第3章 “3+4”中本衔接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第21-33页
    3.1 调研设计第21页
        3.1.1 调研目的第21页
        3.1.2 调研对象选择及样本描述第21页
    3.2 “3+4”中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第21-30页
        3.2.1 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第21-24页
        3.2.2 招生现状分析第24-26页
        3.2.3 专业选择意向调查第26-27页
        3.2.4 课程衔接现状分析第27-29页
        3.2.5 师资队伍建设调查第29-30页
    3.3 原因分析第30-33页
        3.3.1 政府管理制度缺位第30-31页
        3.3.2 中本系统化培养体制不畅第31页
        3.3.3 课程设置未体现职业特色第31-32页
        3.3.4 高校“双师双能”教师不足第32-33页
第4章 完善“3+4”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第33-41页
    4.1 严格把好学生“入口”关,保证生源质量第33-34页
        4.1.1 做好招生宣传工作第33-34页
        4.1.2 建立有效监督机制,确保招生公平公正第34页
    4.2 明确中本衔接分段培养的目标定位第34-36页
        4.2.1 从职业教育的内涵出发,突出职业性第34-35页
        4.2.2 从办学定位的角度出发,突出层次性第35-36页
    4.3 完善专业衔接标准第36-37页
        4.3.2 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选择技术水平高、复杂程度大的专业第37页
    4.4 整体设计课程体系第37-39页
        4.4.1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整合优化课程第38页
        4.4.2 引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双证书”制度第38页
        4.4.3 重视文化课教育,提高中职生文化素质第38-39页
    4.5 完善中本衔接实践教学体系第39-41页
        4.5.1 拓宽企业参与路径,深化校企合作第39-40页
        4.5.2 增加实践课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方法第40-41页
第5章 实施“3+4”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第41-46页
    5.1 加强人才培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41-42页
        5.1.1 政府统筹,鼓励特色高校参与试点第41页
        5.1.2 改变中职、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第41-42页
    5.2 构建经费保障体系第42-43页
        5.2.1 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第42-43页
        5.2.2 学校层面,建立完善中本衔接专项经费制度第43页
    5.3 加强中本衔接师资队伍建设第43-45页
        5.3.1 完善中职文化课教师管理体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43-44页
        5.3.2 强化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第44页
        5.3.3 定期开展师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第44-45页
    5.4 完善中本衔接沟通交流机制第45-46页
        5.4.1 建立中本衔接研究平台第45页
        5.4.2 加强师生交流活动第45-46页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第46-48页
    6.1 研究结论第46页
    6.2 研究反思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致谢第50-51页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1-52页
附录第52-55页
    附件一:访谈提纲第52-54页
        (一) 高校管理人员访谈提纲第52页
        (二) 高校任课教师访谈提纲第52-53页
        (三) 中职任课教师访谈提纲第53-54页
    附件二:调查问卷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职学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以宁波JM中职学校为例
下一篇:YY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