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内涵与培育意义 | 第16-28页 |
(一) 公德意识的相关概念 | 第16-22页 |
1. 公德的概念 | 第16-18页 |
2. 公德的具体道德要求 | 第18-21页 |
3. 公德意识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 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内容 | 第22-26页 |
1. 文明礼貌意识 | 第23页 |
2. 助人为乐意识 | 第23-24页 |
3. 爱护公物意识 | 第24页 |
4. 保护环境意识 | 第24-25页 |
5. 遵纪守法意识 | 第25-26页 |
(三) 大学生公德意识培育的意义 | 第26-28页 |
1.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 第26页 |
2. 有利于构建新型文明和谐校园 | 第26页 |
3. 有利于引领社会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 第26-28页 |
二、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与原因分析 | 第28-42页 |
(一) 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分析 | 第28-37页 |
1. 文明礼貌意识认知清晰,但情感存在偏差,行为能力不足 | 第28-30页 |
2. 助人为乐意识认知良好,但情感存在偏差,且知行不一 | 第30-32页 |
3. 爱护公物意识认知和情感表现良好,行为倾向方面表现较差 | 第32-34页 |
4. 保护环境意识整体表现较差 | 第34-35页 |
5. 遵纪守法意识认知良好,但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表现较差 | 第35-37页 |
(二) 大学生公德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2页 |
1. 大学生公德修养不足 | 第37-38页 |
2. 家庭公德教育失误 | 第38-39页 |
3. 高校公德教育工作不到位 | 第39-40页 |
4.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40-42页 |
三、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育对策 | 第42-50页 |
(一) 增强大学生公德意识培育的自觉性 | 第42-43页 |
1. 完善自我发展 | 第42-43页 |
2. 自觉向公德模范学习 | 第43页 |
(二) 重视家庭公德教育 | 第43-45页 |
1. 父母要纠正公德教育偏差 | 第43-44页 |
2. 父母要作出正确的公德示范 | 第44-45页 |
(三) 改进高校的公德教育工作 | 第45-48页 |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作用 | 第45-46页 |
2. 开展多种公德实践活动 | 第46-47页 |
3. 完善大学生公德管理机制 | 第47页 |
4. 提高教师公德素养,为大学生身先示范 | 第47-48页 |
(四) 优化公德培育的社会环境 | 第48-50页 |
1.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 第48页 |
2. 加强大众媒体的宣传与引导作用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