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3.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1.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一、X社区新市民家庭亲子关系现状 | 第20-28页 |
(一)X社区总体情况 | 第20页 |
(二)X社区新市民家庭概况 | 第20-24页 |
1. 来源状况以及民族状况 | 第20-21页 |
2. 家庭结构特征 | 第21-22页 |
3. 职业状况及收入 | 第22-24页 |
4. 文化程度 | 第24页 |
(三)X社区新市民家庭亲子关系表现形式 | 第24-28页 |
1. 家庭角色承担 | 第24-25页 |
2. X社区亲子关系的主要表现 | 第25-26页 |
3. 理想的亲子关系 | 第26-28页 |
二、X社区新市民家庭亲子关系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8-36页 |
(一)X社区新市民家庭亲子关系存在问题 | 第28-31页 |
1. 沟通存在障碍,亲子沟通缺乏主动性 | 第28-30页 |
2. 亲子关系疏离程度较高 | 第30页 |
3. 家庭矛盾多 | 第30-31页 |
(二)X社区亲子关系不良的成因分析 | 第31-36页 |
1. 亲子双方原因 | 第31-33页 |
2. 家庭原因 | 第33-34页 |
3. 学校原因 | 第34页 |
4. 社区原因 | 第34-36页 |
三、小组工作介入新市民家庭亲子关系的可行性及活动实施 | 第36-45页 |
(一)小组工作介入新市民家庭亲子关系的可行性 | 第36-37页 |
1. 提供心理支持 | 第36页 |
2. 组员与组员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力 | 第36页 |
3. 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 第36-37页 |
(二)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 第37-40页 |
1. 组员选取 | 第37页 |
2. 小组成员及基本信息 | 第37-38页 |
3. 小组方案设计 | 第38-40页 |
(三)小组活动详情 | 第40-45页 |
1. 介入过程 | 第40-42页 |
2. 小组评估 | 第42-45页 |
四、反思与对策 | 第45-48页 |
(一)反思 | 第45-46页 |
1. 组员招募方面 | 第45页 |
2. 小组活动设计方面 | 第45页 |
3. 专业能力方面 | 第45页 |
4. 政策影响力有限 | 第45-46页 |
5. 惠及人数有限 | 第46页 |
(二)X社区新市民家庭亲子关系改善的对策 | 第46-48页 |
1. 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和提供制度保障 | 第46-47页 |
2. 发挥社会组织补充作用 | 第47页 |
3. 加强社区资源整合 | 第47页 |
4. 家校联合,改变新市民家庭的亲子观念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一)中文文献 | 第51-56页 |
1. 学术著作 | 第51页 |
2. 期刊论文 | 第51-53页 |
3. 学位论文 | 第53-55页 |
4. 报纸文献 | 第55页 |
5. 其他类 | 第55-56页 |
(二)外文文献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74页 |
1. 小组计划书 | 第57-65页 |
2. 调查问卷(家长) | 第65-67页 |
3. 亲子关系量表(家长) | 第67-69页 |
4. 调查问卷(子女) | 第69-70页 |
5. 亲子关系量表(子女) | 第70-72页 |
6. 活动参加者意见反馈表 | 第72-73页 |
7. 访谈提纲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