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7-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过程和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研究过程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2章 有效教学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1-17页 |
2.1 中国古代有效教学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2.1.1 中国古代有效教学的主要观点 | 第11-12页 |
2.1.2 中国古代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 第12页 |
2.2 有效教学的界定 | 第12-17页 |
2.2.1 有效教学的概念 | 第12-13页 |
2.2.2 有效教学的特征 | 第13-14页 |
2.2.3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 第14-15页 |
2.2.4 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2.2.5 有效教学的多种模式 | 第16-17页 |
第3章 初中物理电学有效教学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3.1 义务物理教育课程标准 | 第17-18页 |
3.1.1 课程目标部分对电学有效教学的要求 | 第17页 |
3.1.2 物理课程标准对电学有效教学的启示 | 第17-18页 |
3.2 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18页 |
3.2.1 有意义学习理论简介 | 第18页 |
3.2.2 有意义学习理论对电学有效教学的启示 | 第18页 |
3.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20页 |
3.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 第19页 |
3.3.2 有建构主义对电学有效教学的启示 | 第19-20页 |
第4章 初中物理电学有效教学策略现状研究的调查 | 第20-26页 |
4.1 调查的背景 | 第20页 |
4.2 初中物理电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学生卷)问卷调查 | 第20-23页 |
4.2.1 问卷调查的编制与实施 | 第20页 |
4.2.2 学生学习现状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0-23页 |
4.3 初中物理电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教师卷)问卷调查 | 第23-26页 |
4.3.1 问卷调查的编制与实施 | 第23页 |
4.3.2 问教师教学现状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3-26页 |
第5章 初中物理电学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 第26-31页 |
5.1 初中物理电学有效教学准备策略 | 第26-27页 |
5.1.1 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 | 第26页 |
5.1.2 分析学习者 | 第26页 |
5.1.3 分析教材 | 第26页 |
5.1.4 认真准备物理实验器材 | 第26-27页 |
5.2 初中物理电学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策略 | 第27-29页 |
5.2.1 灵活引入课题,启发诱导策略 | 第27-28页 |
5.2.2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 第28-29页 |
5.3 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策略 | 第29页 |
5.3.1 重视教学过程 | 第29页 |
5.3.2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平衡 | 第29页 |
5.4 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策略 | 第29-30页 |
5.5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 | 第30-31页 |
第6章 初中物理电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实践检验 | 第31-46页 |
6.1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 第31-32页 |
6.1.1 实施的目的 | 第31页 |
6.1.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确定 | 第31-32页 |
6.2 教学实践案例及其分析 | 第32-44页 |
6.2.1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 第32-38页 |
6.2.2 《焦耳定律》教学设计 | 第38-44页 |
6.3 研究结论分析 | 第44-46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46-4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52页 |
附录一 | 第47-49页 |
附录二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