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融资风险理论与内涵研究 | 第13-14页 |
1.3.2 融资风险的评估研究 | 第14-16页 |
1.3.3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上市公司融资风险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2.1 上市公司融资风险内涵 | 第21-22页 |
2.1.1 上市公司的含义 | 第21页 |
2.1.2 融资风险的含义 | 第21-22页 |
2.2 上市公司融资风险分类与比较 | 第22-27页 |
2.2.1 融资的外部风险 | 第23-24页 |
2.2.2 融资的内部风险 | 第24-26页 |
2.2.3 债权融资风险与股权融资风险的比较 | 第26-27页 |
2.3 融资风险评估理论及模型 | 第27-30页 |
2.3.1 融资风险评估理论 | 第27-28页 |
2.3.2 融资风险评估模型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及其融资风险分析 | 第31-45页 |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概述 | 第31-36页 |
3.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 | 第31-32页 |
3.1.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界定 | 第32-33页 |
3.1.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现状 | 第33-36页 |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现状 | 第36-39页 |
3.2.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债权融资现状 | 第36-38页 |
3.2.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现状 | 第38-39页 |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风险现状 | 第39-43页 |
3.3.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债权融资风险现状 | 第39-41页 |
3.3.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风险现状 | 第41-43页 |
3.4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风险的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3.4.1 企业自身因素 | 第43-44页 |
3.4.2 外部环境因素 | 第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 第45-53页 |
4.1 融资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 | 第45-49页 |
4.1.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风险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第45页 |
4.1.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5-49页 |
4.2 融资风险评估方法的确定 | 第49-50页 |
4.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风险的评估步骤 | 第50-52页 |
4.3.1 指标分类及标准确定 | 第50页 |
4.3.2 熵值法的评估过程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风险评估 | 第53-63页 |
5.1 融资风险熵值法评估的处理说明 | 第53页 |
5.1.1 样本选择 | 第53页 |
5.1.2 数据说明 | 第53页 |
5.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风险熵权分析 | 第53-55页 |
5.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风险的评估分析 | 第55-62页 |
5.3.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风险大小划分与分析 | 第55-59页 |
5.3.2 行业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风险的比较与分析 | 第59-61页 |
5.3.3 板块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风险的比较与分析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 第63-68页 |
6.1 企业自身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 第63-65页 |
6.1.1 股权融资优化 | 第63页 |
6.1.2 债权融资优化 | 第63-64页 |
6.1.3 资本运营优化 | 第64-65页 |
6.2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65-68页 |
6.2.1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 第65页 |
6.2.2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设计 | 第65-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