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第1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工作方法理论 | 第16-21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1.1.1 心理健康教育 | 第16页 |
1.1.2 心理弱势群体——少年儿童 | 第16页 |
1.1.3 农村偏远地区少年儿童 | 第16-17页 |
1.2 工作理论 | 第17-18页 |
1.2.1 学校社会工作理论 | 第17页 |
1.2.2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 第17-18页 |
1.3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工作服务方法 | 第18-19页 |
1.3.1 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 第18页 |
1.3.2 个案工作方法 | 第18页 |
1.3.3 游戏与心理治疗 | 第18-19页 |
1.4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 第19-21页 |
1.4.1 专业性优势 | 第19页 |
1.4.2 专一性优势 | 第19-20页 |
1.4.3 整合性优势 | 第20-21页 |
第2章 偏远农村地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 第21-28页 |
2.1 偏远农村地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情况 | 第21-26页 |
2.1.1 偏远农村地区少年儿童重点关注对象 | 第21-23页 |
2.1.2 偏远农村地区少年儿童心理特征 | 第23-24页 |
2.1.3 少年儿童心理问题形成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2.2 当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情况 | 第26-28页 |
第3章 社会工作介入偏远农村地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 | 第28-37页 |
3.1 案例情况 | 第28页 |
3.1.1 案主信息 | 第28页 |
3.1.2 案例背景 | 第28页 |
3.2 接案 | 第28-29页 |
3.2.1 接案原因 | 第28-29页 |
3.2.2 接案途径 | 第29页 |
3.3 预估 | 第29-30页 |
3.3.1 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3.3.2 问题界定 | 第30页 |
3.4 案例目标与实施计划 | 第30-32页 |
3.4.1 个案目标 | 第30页 |
3.4.2 服务计划 | 第30-31页 |
3.4.3 评估方法 | 第31-32页 |
3.5 案例实施与介入 | 第32-34页 |
3.5.1 个别谈话记录 | 第32-33页 |
3.5.2 家访服务记录 | 第33-34页 |
3.6 案例评估 | 第34-36页 |
3.6.1 专业关系建立阶段评估 | 第34页 |
3.6.2 服务计划实施阶段评估 | 第34-36页 |
3.7 结案 | 第36-37页 |
3.7.1 案主改变情况 | 第36页 |
3.7.2 案主支持情况 | 第36-37页 |
第4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37-44页 |
4.1 结论 | 第37页 |
4.2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地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4.2.1 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体系发展仍不完善 | 第37页 |
4.2.2 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地位未受重视 | 第37-38页 |
4.2.3 “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概念混淆 | 第38页 |
4.2.4 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工作水平发展不均 | 第38页 |
4.2.5 严重缺乏专业的民间社会服务团体 | 第38页 |
4.3 相关对策建议 | 第38-44页 |
4.3.1 重视偏远农村地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社会工作介入的作用 | 第38-39页 |
4.3.2 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 | 第39-40页 |
4.3.3 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和工作效率 | 第40-41页 |
4.3.4 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社会工作者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模式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1 | 第47-49页 |
附录 2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