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人际敏感性概述 | 第13-15页 |
1.2.1 人际敏感性定义 | 第13-14页 |
1.2.2 人际敏感及其相关因素 | 第14-15页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调查研究 | 第15页 |
1.3.2 干预研究 | 第15-16页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6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调查研究 | 第18-30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2.3 研究工具 | 第18-22页 |
2.3.1 人际敏感量表(IPSM) | 第18-22页 |
2.3.2 抑郁自评量表(SDS) | 第22页 |
2.3.3 自信心量表(SES) | 第22页 |
2.3.4 焦虑自评量表(SAS) | 第22页 |
2.3.5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 第22页 |
2.3.6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 第22页 |
2.3.7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 第22页 |
2.4 施测方法 | 第22-23页 |
2.5 研究结果 | 第23-26页 |
2.5.1 高职生人际敏感的统计分析 | 第23-25页 |
2.5.2 高职生人际敏感得分与各心理量表得分的相关分析 | 第25页 |
2.5.3 高职生人际敏感指数总分的线性回归分析 | 第25-26页 |
2.6 讨论 | 第26-30页 |
2.6.1 高职生人际敏感的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2.6.2 高职生人际敏感得分与各心理学变量的关系 | 第27-30页 |
3 干预研究 | 第30-37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30页 |
3.4 研究程序 | 第30-31页 |
3.5 干预方案 | 第31-32页 |
3.5.1 心理治疗师背景 | 第31页 |
3.5.2 研究人员培训 | 第31页 |
3.5.3 干预时间 | 第31页 |
3.5.4 团体心理干预方案的制定 | 第31-32页 |
3.6 研究结果 | 第32-35页 |
3.6.1 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量表得分比较 | 第32-34页 |
3.6.2 干预前后两组人际敏感及各量表得分差值比较 | 第34-35页 |
3.7 讨论 | 第35-37页 |
3.7.1 团体心理干预对被试人际敏感的影响 | 第35页 |
3.7.2 团体心理干预对其他心理变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37-39页 |
4.1 研究结论 | 第37页 |
4.2 对策(建议) | 第37-38页 |
4.3 研究不足与展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附录 | 第4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