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隐性逃课的概念界定 | 第11页 |
1.2.2 隐性逃课的影响和危害 | 第11页 |
1.2.3 隐性逃课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 第11-12页 |
1.2.4 隐性逃课的成因分析 | 第12-14页 |
1.2.5 隐性逃课的对策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 第17-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逃课 | 第17页 |
2.1.2 隐性逃课 | 第17-18页 |
2.1.3 判断隐性逃课的标准 | 第18页 |
2.1.4 隐性逃课和显性逃课的区别 | 第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1 动机理论 | 第18-19页 |
2.2.2 期望理论 | 第19页 |
2.2.3 结构张力结论 | 第19页 |
2.2.4 “镜像自我”理论 | 第19页 |
2.3 隐性逃课的特点和不良影响 | 第19-21页 |
2.3.1 隐性逃课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2 隐性逃课的危害 | 第20-21页 |
第3章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调查 | 第21-34页 |
3.1 大学生普遍存在隐性逃课行为 | 第21-23页 |
3.2 大学生上课有近一半时间在隐性逃课 | 第23-24页 |
3.3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 第24-26页 |
3.4 专业课的隐性逃课好于其他课程 | 第26-27页 |
3.5 小班授课的隐性逃课好于大班授课 | 第27页 |
3.6 大学生不认同隐性逃课行为 | 第27-28页 |
3.7 典型个案 | 第28-32页 |
3.7.1 文同学的个案调查 | 第28-31页 |
3.7.2 何同学的个案调查 | 第31-32页 |
3.7.3 一位大学物流专业老师的看法 | 第32页 |
3.8 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大学生课堂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 | 第34-46页 |
4.1 学生自身的因素 | 第34-38页 |
4.1.1 学习态度不端正 | 第34页 |
4.1.2 听课动力不足 | 第34-37页 |
4.1.3 意志不坚定,自控能力差 | 第37-38页 |
4.1.4 心理因素和精神状态差 | 第38页 |
4.2 教师方面的原因 | 第38-42页 |
4.2.1 授课方式不新颖,讲课单调乏味 | 第39-40页 |
4.2.2 授课内容陈旧,与实际脱节 | 第40-41页 |
4.2.3 教师隐性逃课管理难度大 | 第41-42页 |
4.3 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弊端 | 第42-44页 |
4.3.1 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学习要求 | 第42-43页 |
4.3.2 学校指导和管理措施不到位 | 第43-44页 |
4.4 社会因素 | 第44页 |
4.5 小结 | 第44-46页 |
第5章 大学生课堂隐性逃课的对策研究 | 第46-56页 |
5.1 大学生应提高自制力,增强内在学习动机和听课兴趣 | 第46-47页 |
5.2 增强教师授课吸引力,完善课堂秩序 | 第47-50页 |
5.2.1 让学生意识到听课的重要性 | 第47页 |
5.2.2 以教材为媒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 第47-48页 |
5.2.3 授课教师要全方位提升自己,使学生悦纳课堂 | 第48-49页 |
5.2.4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 | 第49-50页 |
5.3 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和指导 | 第50-53页 |
5.3.1 优化课程设置 | 第51-52页 |
5.3.2 优化考核方式 | 第52页 |
5.3.3 严格监督课堂纪律 | 第52页 |
5.3.4 鼓励小班授课 | 第52-53页 |
5.4 改进和加强思想教育,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 第53-54页 |
5.5 改善社会育人环境 | 第54-56页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位成果 | 第61-62页 |
附录Ⅰ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问卷 | 第62-66页 |
附录Ⅱ 观察记录 | 第66-68页 |
附录Ⅲ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访谈提纲 | 第68-69页 |
附录Ⅳ 教师访谈提纲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