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川端康成与马尔克斯比较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第二节 本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第16-28页 |
第一节 何以“致敬”?——来自川端康成的灵感 | 第16-19页 |
一、“致敬”的概念 | 第16-18页 |
二、“致敬”的缘起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异曲同工之处”——“致敬”的机制 | 第19-28页 |
一、“高处不胜寒”的忧思 | 第20-23页 |
二、“过尽千帆后”的晚年 | 第23-24页 |
三、“洛丽塔情结”的书写 | 第24-28页 |
第二章 一个题材两个文本 | 第28-66页 |
第一节 讲故事的奥秘——《睡美人》与《苦妓回忆录》的叙事 | 第28-48页 |
一、情节结构 | 第29-30页 |
二、人物形象 | 第30-37页 |
三、叙述话语 | 第37-48页 |
第二节 “阴翳”与“阳光”——《睡美人》与《苦妓回忆录》的语言 | 第48-66页 |
一、地缘环境与语言 | 第50-54页 |
二、气质类型与语言 | 第54-61页 |
三、身体状况与语言 | 第61-66页 |
第三章 灵魂的自我拯救 | 第66-80页 |
第一节 “圣女的救济”——女性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 第67-73页 |
一、青春的“睡美人” | 第68-70页 |
二、纯洁的“睡美人” | 第70-72页 |
三、神圣的“睡美人” | 第72-73页 |
第二节 “崇拜”与“征服”——东西方的女性救赎 | 第73-80页 |
一、“日本式”女性崇拜 | 第73-76页 |
二、“拉美式”女性征服 | 第76-80页 |
第四章 死亡观的自我展现 | 第80-104页 |
第一节 从川端康成的“哀”到马尔克斯的“乐” | 第80-93页 |
一、川端康成的“哀” | 第81-83页 |
二、马尔克斯的“乐” | 第83-87页 |
三、“哀“与”乐”背后的文化向度 | 第87-93页 |
第二节 从川端康成的“美”到马尔克斯的“爱” | 第93-104页 |
一、川端康成的“美” | 第93-96页 |
二、马尔克斯的“爱” | 第96-98页 |
三、“美”与“爱”背后的哲学出路 | 第98-104页 |
结语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个人简历 | 第132-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