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全英语课程评价--以上海四所“双一流”大学为例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7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0-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7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7-1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核心概念 | 第21-26页 |
一、全英语课程 | 第21-24页 |
二、预期学习结果 | 第24-26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26-33页 |
一、课程目标研究 | 第26-28页 |
二、学习结果评价 | 第28-32页 |
三、影响因素研究 | 第32-33页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33-37页 |
一、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33-35页 |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全英语课程的预期学习结果 | 第37-54页 |
第一节 全英语课程的目标维度 | 第37-46页 |
一、政策文本分析 | 第37-39页 |
二、授课教师调查 | 第39-43页 |
三、理论研究 | 第43-46页 |
第二节 目标维度的理论解构 | 第46-54页 |
一、学科认知 | 第46-48页 |
二、学术英语 | 第48-51页 |
三、跨文化能力 | 第51-54页 |
第三章 全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 第54-67页 |
第一节 集体肖像 | 第54-56页 |
第二节 教学环境和条件 | 第56-59页 |
一、教师课上使用汉语的比例 | 第56-57页 |
二、教材 | 第57页 |
三、班级规模 | 第57页 |
四、留学生 | 第57-59页 |
第三节 师资 | 第59-63页 |
一、英语水平 | 第59-60页 |
二、专业水平 | 第60页 |
三、教学水平 | 第60-63页 |
第四节 学生 | 第63-67页 |
一、英语程度 | 第63-64页 |
二、已有知识 | 第64页 |
三、学习动机 | 第64-65页 |
四、努力程度 | 第65-66页 |
五、满意度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全英语课程的学习结果 | 第67-88页 |
第一节 学科认知 | 第67-73页 |
一、总体特征 | 第67-70页 |
二、学生因素与学科认知的关系 | 第70-71页 |
三、教师因素与学科认知的关系 | 第71页 |
四、留学生因素与学科认知的关系 | 第71-73页 |
第二节 学术英语 | 第73-76页 |
一、总体特征 | 第73-74页 |
二、学生因素与学术英语的关系 | 第74-75页 |
三、教师因素与学术英语的关系 | 第75页 |
四、留学生因素与学术英语的关系 | 第75-76页 |
第三节 跨文化能力 | 第76-79页 |
一、总体特征 | 第76-77页 |
二、学生因素与跨文化能力的关系 | 第77-78页 |
三、教师因素与跨文化能力的关系 | 第78页 |
四、留学生因素与学术英语的关系 | 第78-79页 |
第四节 学习结果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79-88页 |
一、学科认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79-82页 |
二、学术英语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82-84页 |
三、跨文化能力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84-87页 |
四、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88-97页 |
第一节 讨论与结论 | 第88-95页 |
一、课程目标 | 第88-89页 |
二、学习结果 | 第89-90页 |
三、学习结果的影响因素 | 第90-95页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7页 |
附录一 课程目标调查邮件 | 第107-108页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第108-111页 |
后记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