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系统论文

动态环境下照度变化对驾驶人识认时间影响机理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7-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1-22页
        1.2.3 国内外研究不足第22页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第22-24页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第23-24页
    1.4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驾驶人视觉特性相关理论第25-34页
    2.1 驾驶人的视觉特性第25-29页
        2.1.1 静视力第25-26页
        2.1.2 动视力第26页
        2.1.3 夜间视力第26-27页
        2.1.4 暗适应与明适应第27-28页
        2.1.5 眩目第28页
        2.1.6 视野第28-29页
        2.1.7 色觉第29页
    2.2 驾驶人动态生理特性第29-33页
    2.3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实验方案设计及实施第34-40页
    3.1 实验目的第34页
        3.1.3 实验设计思路第34页
    3.2 实验方案设计第34-38页
        3.2.1 实验时间及天气第34-35页
        3.2.2 实验仪器及车辆第35页
        3.2.3 实验路段第35-36页
        3.2.4 被试驾驶人选择第36-37页
        3.2.5 识认视标第37页
        3.2.6 注意事项第37-38页
    3.3 实验过程第38-39页
        3.3.1 实验流程第38页
        3.3.2 实验步骤第38-39页
        3.3.3 实验误差处理第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动态环境下照度变化时驾驶入识认时间规律第40-75页
    4.1 数据分析思路及方法第40-43页
        4.1.1 方差分析第40-42页
        4.1.2 回归分析第42-43页
    4.2 驾驶人识认时间实验数据整理第43-44页
        4.2.1 实验数据筛选第43页
        4.2.2 环境照度划分第43-44页
    4.3 驾驶入颜色视觉差异性分析第44-66页
        4.3.1 行车速度30 km/h时驾驶人颜色视觉差异性第44-47页
        4.3.2 行车速度40 km/h时驾驶人颜色视觉差异性第47-50页
        4.3.3 行车速度50 km/h时驾驶人颜色视觉差异性第50-53页
        4.3.4 行车速度60 km/h时驾驶人颜色视觉差异性第53-55页
        4.3.5 行车速度70 km/h时驾驶人颜色视觉差异性第55-58页
        4.3.6 行车速度80 km/h时驾驶人颜色视觉差异性第58-61页
        4.3.7 城市夜间有路灯实验路段驾驶人颜色视觉差异性第61-64页
        4.3.8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讨论第64-66页
    4.4 驾驶人识认时间回归分析第66-74页
        4.4.1 红色视标时驾驶人识认时间与照度数学模型第66-69页
        4.4.2 蓝色视标时驾驶人识认时间与照度数学模型第69-70页
        4.4.3 白色视标时驾驶人识认时间与照度数学模型第70-71页
        4.4.4 黄色视标时驾驶人识认时间与照度数学模型第71-72页
        4.4.5 黑色视标时驾驶人识认时间与照度数学模型第72-73页
        4.4.6 绿色视标时驾驶人识认时间与照度数学模型第73-74页
    4.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基于驾驶人识认时间特性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第75-87页
    5.1 驾驶人识认时间对停车视距的影响第75-76页
    5.2 基于驾驶人识认时间特性的停车视距模型构建第76-78页
    5.3 基于驾驶人识认时间特性的停车视距控制第78-82页
    5.4 黄昏照度快速变化时停车视距选择第82页
    5.5 黄昏危险照度时段限速管理第82-85页
        5.5.1 危险照度段驾驶人识认时间与速度数学模型第82-84页
        5.5.2 黄昏危险照度时段限速管理第84-85页
    5.6 针对低照度下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辅助措施第85-86页
    5.7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7-89页
    6.1 论文总结第87-88页
    6.2 论文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动力汽车工作模式研究及分离离合器控制策略
下一篇:准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经营性高速公路收费定价方法研究--以沪宁高速公路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