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中职《建筑CAD》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9-10页 |
1.1.2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需要进一步发展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的思路 | 第16页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2.1.1 信息技术 | 第18页 |
2.1.2 教育信息化 | 第18-19页 |
2.1.3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页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0-21页 |
2.3 主要认知工具 | 第21-23页 |
第3章 信息技术与中职课程融合的教学设计 | 第23-37页 |
3.1 课前分析 | 第23-26页 |
3.1.1 学生情况分析 | 第23页 |
3.1.2 知识体系分析 | 第23-26页 |
3.2 样本研究说明 | 第26页 |
3.3 信息技术与中职课程融合的教学设计原则 | 第26-28页 |
3.4 教学模型:信息技术融合中职建筑CAD课程 | 第28页 |
3.5 分阶段教学设计 | 第28-37页 |
3.5.1 第一阶段问卷星平台的课前测验教学设计 | 第29-31页 |
3.5.2 第二阶段运用学校资源平台上的微课进行典型图样绘制的教学设计 | 第31-33页 |
3.5.3 第三阶段运用建筑工程识图仿真软件进行建筑图纸的识读的教学设计 | 第33-34页 |
3.5.4 第四阶段运用打印机打印学生绘制建筑图样的教学设计 | 第34-37页 |
第4章 基于《建筑CAD》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效果分析 | 第37-53页 |
4.1 第一阶段问卷星平台的课前测验应用实施研究 | 第37-41页 |
4.1.1 第一轮实践过程 | 第37-39页 |
4.1.2 第一轮实践反思 | 第39页 |
4.1.3 第二轮教学实践调整 | 第39-40页 |
4.1.4 实践成果分析 | 第40-41页 |
4.1.5 第二轮实践评价与反思 | 第41页 |
4.2 第二阶段运用学校资源平台上的微课进行典型图样绘制学习的应用实践研究 | 第41-45页 |
4.2.1 第一轮实践过程 | 第41-43页 |
4.2.2 第一轮实践反思 | 第43页 |
4.2.3 第二轮教学实践调整 | 第43页 |
4.2.4 实践成果分析 | 第43-45页 |
4.2.5 第二轮实践评价与反思 | 第45页 |
4.3 第三阶段:运用建筑工程识图仿真软件进行建筑图纸的识读应用实践研究 | 第45-49页 |
4.3.1 第一轮实践过程 | 第45-46页 |
4.3.2 第一轮实践反思 | 第46-47页 |
4.3.3 第二轮教学实践调整 | 第47页 |
4.3.4 实践成果分析 | 第47-48页 |
4.3.5 第二轮实践评价与反思 | 第48-49页 |
4.4 第四阶段:运用打印机打印学生绘制的图样应用实践研究 | 第49-53页 |
4.4.1 第一轮实践过程 | 第49-50页 |
4.4.2 第一轮实践反思 | 第50页 |
4.4.3 第二轮教学实践调整 | 第50-51页 |
4.4.4 实践成果分析 | 第51-52页 |
4.4.5 第二轮实践评价与反思 | 第52-53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 第53-56页 |
5.1 结论 | 第53-54页 |
5.2 不足 | 第54-55页 |
5.3 建议 | 第55-56页 |
5.3.1 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教学的建议 | 第55页 |
5.3.2 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教学的建议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7页 |
附件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