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中职课程融合的应用研究--以中职学校《建筑CAD》课程为例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中职《建筑CAD》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第9-10页
        1.1.2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需要进一步发展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1-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第12-15页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3.2 研究意义第16页
    1.4 研究的思路第16页
    1.5 研究的方法第16-18页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18-23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8-20页
        2.1.1 信息技术第18页
        2.1.2 教育信息化第18-19页
        2.1.3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第19-20页
    2.2 相关理论第20-21页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20页
        2.2.2 多元智能理论第20-21页
    2.3 主要认知工具第21-23页
第3章 信息技术与中职课程融合的教学设计第23-37页
    3.1 课前分析第23-26页
        3.1.1 学生情况分析第23页
        3.1.2 知识体系分析第23-26页
    3.2 样本研究说明第26页
    3.3 信息技术与中职课程融合的教学设计原则第26-28页
    3.4 教学模型:信息技术融合中职建筑CAD课程第28页
    3.5 分阶段教学设计第28-37页
        3.5.1 第一阶段问卷星平台的课前测验教学设计第29-31页
        3.5.2 第二阶段运用学校资源平台上的微课进行典型图样绘制的教学设计第31-33页
        3.5.3 第三阶段运用建筑工程识图仿真软件进行建筑图纸的识读的教学设计第33-34页
        3.5.4 第四阶段运用打印机打印学生绘制建筑图样的教学设计第34-37页
第4章 基于《建筑CAD》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效果分析第37-53页
    4.1 第一阶段问卷星平台的课前测验应用实施研究第37-41页
        4.1.1 第一轮实践过程第37-39页
        4.1.2 第一轮实践反思第39页
        4.1.3 第二轮教学实践调整第39-40页
        4.1.4 实践成果分析第40-41页
        4.1.5 第二轮实践评价与反思第41页
    4.2 第二阶段运用学校资源平台上的微课进行典型图样绘制学习的应用实践研究第41-45页
        4.2.1 第一轮实践过程第41-43页
        4.2.2 第一轮实践反思第43页
        4.2.3 第二轮教学实践调整第43页
        4.2.4 实践成果分析第43-45页
        4.2.5 第二轮实践评价与反思第45页
    4.3 第三阶段:运用建筑工程识图仿真软件进行建筑图纸的识读应用实践研究第45-49页
        4.3.1 第一轮实践过程第45-46页
        4.3.2 第一轮实践反思第46-47页
        4.3.3 第二轮教学实践调整第47页
        4.3.4 实践成果分析第47-48页
        4.3.5 第二轮实践评价与反思第48-49页
    4.4 第四阶段:运用打印机打印学生绘制的图样应用实践研究第49-53页
        4.4.1 第一轮实践过程第49-50页
        4.4.2 第一轮实践反思第50页
        4.4.3 第二轮教学实践调整第50-51页
        4.4.4 实践成果分析第51-52页
        4.4.5 第二轮实践评价与反思第52-53页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第53-56页
    5.1 结论第53-54页
    5.2 不足第54-55页
    5.3 建议第55-56页
        5.3.1 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教学的建议第55页
        5.3.2 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教学的建议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附录第59-67页
附件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制度分割与代际分化:医疗保险参与对流动人口住院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
下一篇:结合感性工学的电动摩托车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