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7页 |
1.1 解题 | 第1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2.1 否定范畴研究本身具有重要意义 | 第19-20页 |
1.2.2 对比研究既有必要也很重要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3.1 对汉语本体研究有所贡献 | 第21页 |
1.3.2 提高机器翻译的准确度 | 第21-22页 |
1.3.3 有助于语言教学 | 第22页 |
1.4 研究范围 | 第22-2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24-25页 |
1.7 语料的说明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7-57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否定词的研究 | 第28-31页 |
2.2.1 关于否定词的词性的争论 | 第29-30页 |
2.2.1.1 关于“不”和“没”的词性问题的争论 | 第29-30页 |
2.2.1.2 关于“ない”的词性的争论 | 第30页 |
2.2.2 否定词的语序、作用方向问题 | 第30-31页 |
2.3 否定的意义和功能 | 第31-33页 |
2.3.1 普遍语言学中关于否定的功能研究 | 第31页 |
2.3.2 汉语中的相关研究 | 第31-32页 |
2.3.3 日语中的相关研究 | 第32-33页 |
2.4 否定的主客观性以及与语气(情态)的关系 | 第33-39页 |
2.5 小结 | 第39-40页 |
2.6 汉日在谈话层面的否定研究 | 第40-44页 |
2.7 否定与时制、时体的关系 | 第44-49页 |
2.8 否定的焦点和辖域问题 | 第49-54页 |
2.9 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 第54-57页 |
第三章 否定以及汉日名词否定结构的比较 | 第57-79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否定表达生成的过程 | 第57-61页 |
3.2.1 交际的内容 | 第57-58页 |
3.2.2 否定、肯定与预先假设的关系 | 第58-60页 |
3.2.3 否定表达生成的过程 | 第60-61页 |
3.3 “没有NP”与“不是NP”的比较 | 第61-67页 |
3.3.1 “没有NP”和“有NP” | 第61-63页 |
3.3.2 “不是NP”与“是NP” | 第63-64页 |
3.3.3 动态与静态 | 第64-65页 |
3.3.4 客观与主观 | 第65-67页 |
3.3.5 “不“与“没(有)”的否定语义 | 第67页 |
3.4 “没有NP”和“NPがない”结构受限比较 | 第67-77页 |
3.4.1 研究背景 | 第67-68页 |
3.4.2 “没有NP”和“NP がない”结构释义 | 第68页 |
3.4.3 “没有NP”和“NP がない”生成的思考过程 | 第68-69页 |
3.4.4 客观事实的有无 | 第69-74页 |
3.4.5 肯定预先假设的有无 | 第74-75页 |
3.4.6 “NP”和汉日名词否定结构的关系 | 第75-77页 |
3.4.7 “有NP”和“NP がある”的不对称性 | 第77页 |
3.5 总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汉日形容词的否定 | 第79-109页 |
4.1 引言 | 第79页 |
4.2 关于形容词的否定研究 | 第79-81页 |
4.3 形容词的分类 | 第81-84页 |
4.3.1 汉语形容词的分类 | 第81-82页 |
4.3.2 日语形容词的分类 | 第82页 |
4.3.3 汉日形容词的句法及语用功能 | 第82-84页 |
4.4 形容词能否否定及其原因 | 第84-89页 |
4.4.1 汉日语中不易被否定的形容词 | 第84-86页 |
4.4.2 原因 | 第86-89页 |
4.5 汉日形容词否定语义分析 | 第89-99页 |
4.5.1 形容词的语义语用特点 | 第89-90页 |
4.5.2 断定的基准 | 第90-92页 |
4.5.3 反义形容词与形容词否定语义的确立 | 第92-96页 |
4.5.3.1 绝对反义形容词 | 第93页 |
4.5.3.2 相对反义形容词 | 第93-95页 |
4.5.3.3 多极反义形容词 | 第95-96页 |
4.5.4 变化形容词的否定 | 第96-97页 |
4.5.5 形容词的语用否定 | 第97-99页 |
4.6 程度副词与形容词的否定 | 第99-103页 |
4.6.1 “很+不+形容词”和日语的对应格式 | 第99-100页 |
4.6.2 “不+很+形容词”和日语的对应格式 | 第100-103页 |
4.7 比较句中形容词的否定 | 第103-108页 |
4.7.1 表示比较时用“不”/“没(有)”的语义差别 | 第103-105页 |
4.7.2 “より~ない”和“不比”的比较 | 第105-106页 |
4.7.3 “ほど~ない”和“没(有)”的比较 | 第106-108页 |
4.8 总结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汉日动词的否定比较 | 第109-145页 |
5.1 引言 | 第109-110页 |
5.2 汉日时制、时体研究纵观 | 第110-111页 |
5.3 “不/没”否定动词 | 第111-118页 |
5.3.1 “不”与[±]自主动词 | 第111-113页 |
5.3.2 “不”否定非自主属性动词 | 第113-114页 |
5.3.3 “不”否定自主动词 | 第114-116页 |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第116页 |
5.3.4 否定词与事件时间 | 第116-118页 |
5.3.4.1 叙述时间与事件时间 | 第116-117页 |
5.3.4.2 已然事实与可预期事实 | 第117-118页 |
5.3.5 小结 | 第118页 |
5.4 日语否定动词的形式 | 第118-127页 |
5.4.1 日语否定形式的时制、时体特性 | 第119-120页 |
5.4.2 各种形式的语义和用法 | 第120-125页 |
5.4.2.1 シナイ形式的语义和用法 | 第120-122页 |
5.4.2.2 シナカッタの语义和用法 | 第122-123页 |
5.4.2.3 シテイナイの语义和用法 | 第123-124页 |
5.4.2.4 シテイナカッタの语义和用法 | 第124-125页 |
5.4.3 小结 | 第125-127页 |
5.5 シナイ形式与“不”的比较 | 第127-137页 |
5.5.1 シナイ形式的现在用法 | 第127-132页 |
5.5.1.1 研究综述 | 第128页 |
5.5.1.2 シナイ形式和シテイナイ形式各自的判断依据 | 第128-129页 |
5.5.1.3 观察的时间点 | 第129-132页 |
5.5.1.4 シナイ形式表“现在”句式的特性 | 第132页 |
5.5.2 シナイ形式的过去用法 | 第132-135页 |
5.5.2.1 研究综述 | 第132-133页 |
5.5.2.2 过去用法的特性 | 第133-134页 |
5.5.2.3 语义功能 | 第134-135页 |
5.5.3 シナイ形式的用法小结 | 第135-136页 |
5.5.4 シナイ形式与“不”在否定机制上的差异 | 第136-137页 |
5.6 シテイナイ形式与“没”的比较 | 第137-142页 |
5.6.1 シテイナイ形式的过去用法研究综述 | 第137-138页 |
5.6.2 シテイナイ形式的谈话功能 | 第138-139页 |
5.6.3 “シテイナイ”和“シナカッタ的差异 | 第139-140页 |
5.6.4 シテイナイ形式的用法小结 | 第140-141页 |
5.6.5 シナイ/シテイナイ与“没”/“没 | 第141-142页 |
5.7 总结 | 第142-145页 |
第六章 汉日否定极性副词对比 | 第145-189页 |
6.1 引言 | 第145页 |
6.2 研究综述 | 第145-148页 |
6.3 汉日否定极性副词与否定词的辖域关系 | 第148-150页 |
6.4 从句法分布和组合看汉日否定极性副词的异同 | 第150-153页 |
6.4.1 句法位置相似 | 第150-151页 |
6.4.2 组合制约的相同与相异 | 第151-153页 |
6.4.2.1 组合的动态性相同 | 第151-152页 |
6.4.2.2 汉语独有的制约----韵律 | 第152-153页 |
6.4.3 多选用句法否定形式 | 第153页 |
6.5 汉日修饰型否定极性副词都具有量性特征 | 第153-157页 |
6.5.1 表极大量的否定极性副词 | 第153-155页 |
6.5.2 表极小量的否定极性副词 | 第155-157页 |
6.6 从语用功能看汉日否定极性副词 | 第157-160页 |
6.6.1 表述功能上的共性 | 第157-158页 |
6.6.2 对命题的评价与强调 | 第158-159页 |
6.6.3 在句类选择上的共性与差异 | 第159-160页 |
6.7 汉日否定极性副词“并”和“決して”的比较 | 第160-181页 |
6.7.1 问题的整理 | 第160-163页 |
6.7.1.1 词典注释导致的“混乱” | 第160-162页 |
6.7.1.2 对比对象的说明 | 第162页 |
6.7.1.3 作用于“对象结构”的“決して”及其对译汉语 | 第162-163页 |
6.7.2 “并”和“決して”的语义结构模式 | 第163-170页 |
6.7.2.1 “并”的语义结构模式 | 第163-165页 |
6.7.2.2 “決して”的语义结构模式 | 第165-168页 |
6.7.2.3 “并”和“決して”对译的基础 | 第168-169页 |
6.7.2.4 “并”和“決して”表现在句法上的差异 | 第169-170页 |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第170页 |
6.7.3 “并”和“決して”自身的语义 | 第170-175页 |
6.7.3.1 反预期功能 | 第170-171页 |
6.7.3.2 转折 | 第171-172页 |
6.7.3.3 主观性与客观性 | 第172-175页 |
6.7.4 全面否定和部分否定 | 第175-178页 |
6.7.4.1 全面否定 | 第176页 |
6.7.4.2 部分否定 | 第176-177页 |
6.7.4.3 句法否定和语用效果 | 第177-178页 |
6.7.4.4 作用结构的“決して”的常用句式 | 第178页 |
6.7.5 强调功能 | 第178-180页 |
6.7.6 小结 | 第180-181页 |
6.8 与否定极性副词同现的词语 | 第181-185页 |
6.8.1 “也”和“都” | 第181-183页 |
6.8.2 日语的“も”和“は” | 第183-184页 |
6.8.3 “也“和“も” | 第184-185页 |
6.9 “疑问代词+也(都)/モ+否定”格式 | 第185-186页 |
6.10 总结 | 第186-189页 |
第七章 汉日“一量名”否定格式对比 | 第189-209页 |
7.1 引言 | 第189页 |
7.2 汉日“一量名”否定格式的形式变化及其否定语义 | 第189-194页 |
7.2.1 汉语中的“一量名”否定形式 | 第189-190页 |
7.2.2 日语中的“一量名”否定形式 | 第190-191页 |
7.2.3 焦点凸显度 | 第191-194页 |
7.2.3.1 焦点凸显标记 | 第191-192页 |
7.2.3.2 “类”否定 | 第192-194页 |
7.3 对有无标记形式的选择及其所受的限制 | 第194-199页 |
7.3.1 汉语中有无标记形式的句法功能差异 | 第194页 |
7.3.2 汉语选用无标记形式的强制条件 | 第194-195页 |
7.3.3 日语选用有无标记形式的条件及限制 | 第195-196页 |
7.3.4 “一量名”作为域外论元时对形式的选择 | 第196-199页 |
7.4 “一量名”否定格式对量词的选择与限制 | 第199-204页 |
7.4.1 在对量词的选择与限制方面宏观上趋同 | 第199-200页 |
7.4.2 抽象数量“一点”和“一つ” | 第200-202页 |
7.4.3 专用量词和抽象量词的选择与限制 | 第202-203页 |
7.4.4 小结 | 第203-204页 |
7.5 “一量名”否定格式对名词的选择与限制 | 第204-207页 |
7.5.1 对名词的选择、限制方面趋同 | 第204-205页 |
7.5.2 日语独有的形式----“疑问代词+一量”否定格式 | 第205-207页 |
7.6 总结 | 第207-209页 |
第八章 总论 | 第209-213页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209-211页 |
8.2 本文的特点和创新 | 第211页 |
8.3 今后的工作 | 第211-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33-235页 |
后记 | 第235-2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