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5页 |
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40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20-22页 |
1.1.1 马克思主义研究向来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 第20-21页 |
1.1.2 农村纠纷问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 第21-2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2-27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2-24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24-27页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27-31页 |
1.3.1 农村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7页 |
1.3.2 纠纷解决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7-31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31-3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1.5 论文框架与创新观点 | 第34-40页 |
1.5.1 论文框架 | 第34-36页 |
1.5.2 论文的主导学术思想与核心观点 | 第36页 |
1.5.3 论文的关键问题与难点 | 第36-37页 |
1.5.4 论文预期创新 | 第37-40页 |
第2章 农村纠纷问题概述 | 第40-58页 |
2.1 农村纠纷的类型 | 第40-46页 |
2.1.1 土地纠纷 | 第40-42页 |
2.1.2 债务纠纷 | 第42页 |
2.1.3 干群纠纷 | 第42-43页 |
2.1.4 宗族纠纷 | 第43-44页 |
2.1.5 邻里纠纷 | 第44页 |
2.1.6 婚姻家庭纠纷 | 第44-45页 |
2.1.7 环境污染纠纷 | 第45-46页 |
2.1.8 突发事件纠纷 | 第46页 |
2.2 农村纠纷产生的原因 | 第46-50页 |
2.2.1 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纠纷 | 第46-48页 |
2.2.2 政治利益冲突引发的纠纷 | 第48-49页 |
2.2.3 宗族思想影响引发的纠纷 | 第49-50页 |
2.2.4 社会结构变化引发的纠纷 | 第50页 |
2.3 农村纠纷的发展趋势 | 第50-53页 |
2.3.1 农村纠纷类型日益多样化 | 第50-51页 |
2.3.2 农村纠纷数量呈上升趋势 | 第51-52页 |
2.3.3 诉讼解决方式迅速增多 | 第52页 |
2.3.4 民间调解组织的作用逐步增强 | 第52-53页 |
2.4 农村纠纷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 第53-58页 |
2.4.1 影响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53页 |
2.4.2 影响农村民主政治的进步 | 第53-55页 |
2.4.3 影响农村精神文明的推进 | 第55-56页 |
2.4.4 影响农村社会的团结稳定 | 第56-58页 |
第3章 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及评价 | 第58-76页 |
3.1 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建立的依据 | 第58-64页 |
3.1.1 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建立的理论依据 | 第58-61页 |
3.1.2 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建立的政策依据 | 第61-63页 |
3.1.3 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建立的法律依据 | 第63-64页 |
3.2 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 第64-69页 |
3.2.1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纠纷的解决 | 第64-67页 |
3.2.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纠纷的解决 | 第67-69页 |
3.3 农村现有纠纷解决机制的评价 | 第69-76页 |
3.3.1 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 | 第69-70页 |
3.3.2 临时性纠纷解决机制缺乏 | 第70页 |
3.3.3 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度不高 | 第70-71页 |
3.3.4 纠纷解决成本日益增高 | 第71-72页 |
3.3.5 民间调解组织解决纠纷的能力不足 | 第72-73页 |
3.3.6 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日益凸现 | 第73-76页 |
第4章 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 第76-82页 |
4.1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第76-79页 |
4.1.1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 | 第76-77页 |
4.1.2 改善农民生活宽裕的需要 | 第77页 |
4.1.3 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的需要 | 第77-78页 |
4.1.4 推动农村村容整洁的需要 | 第78-79页 |
4.1.5 推进农村管理民主的需要 | 第79页 |
4.2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79-80页 |
4.3 应对农村纠纷发展趋势的需要 | 第80-81页 |
4.4 健全农村现有纠纷解决机制的需要 | 第81-82页 |
第5章 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价值取向 | 第82-92页 |
5.1 坚持以人为本 | 第82-85页 |
5.2 维护社会公平和法律正义 | 第85-87页 |
5.3 提高解决农村纠纷的效率 | 第87-90页 |
5.4 维系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的价值 | 第90-92页 |
第6章 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框架结构 | 第92-100页 |
6.1 以当事人为主体的协商和解 | 第92-93页 |
6.2 以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体的民间调解 | 第93-96页 |
6.3 以乡镇司法所为主体的行政处理 | 第96-97页 |
6.4 以仲裁机构为主体的仲裁裁决 | 第97-98页 |
6.5 以人民法院为主体的司法判决 | 第98-100页 |
第7章 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保障体系 | 第100-116页 |
7.1 加强农村纠纷解决机构队伍和条件建设 | 第100-102页 |
7.1.1 加强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解纷人员的整体素质 | 第100-101页 |
7.1.2 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理性的多元化纠纷解决观念 | 第101页 |
7.1.3 加大对纠纷解决组织经费投入与扶持力度 | 第101-102页 |
7.2 提高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纠纷解决能力 | 第102-106页 |
7.2.1 强化以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体的人民调解作用 | 第102-104页 |
7.2.2 提高以乡镇司法所为主体的行政处理纠纷能力 | 第104-105页 |
7.2.3 提升仲裁解决农村纠纷的功能 | 第105页 |
7.2.4 提高诉讼解决农村纠纷的能力 | 第105-106页 |
7.3 完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配套措施 | 第106-108页 |
7.3.1 建立灵敏的纠纷反映反馈机制 | 第106页 |
7.3.2 建立便捷的纠纷申诉启动机制 | 第106-107页 |
7.3.3 建立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 | 第107-108页 |
7.3.4 建立完善的纠纷协调督办机制 | 第108页 |
7.4 推进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有机衔接 | 第108-116页 |
7.4.1 人民调解、行政裁决与司法诉讼的协调 | 第109-113页 |
7.4.2 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及仲裁协议的效力 | 第113-114页 |
7.4.3 搭建各种纠纷解决机制进行协调的平台 | 第114-116页 |
第8章 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实证及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第116-132页 |
8.1 发达地区的案例 | 第116-120页 |
8.1.1 案例概述 | 第116-117页 |
8.1.2 案例启示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第117-120页 |
8.2 欠发达地区的案例 | 第120-123页 |
8.2.1 案例概述 | 第120页 |
8.2.2 案例启示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第120-123页 |
8.3 不发达地区的案例 | 第123-127页 |
8.3.1 案例概述 | 第123-125页 |
8.3.2 案例启示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第125-127页 |
8.4 民族地区的案例 | 第127-132页 |
8.4.1 案例概述 | 第127-129页 |
8.4.2 案例启示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第129-132页 |
结论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0页 |
附录 | 第140-144页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4-145页 |
后记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