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优化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1. 课堂交流 | 第14-16页 |
2. 课堂交流的结构 | 第16页 |
3. 课堂交流结构的优化 | 第16-17页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语文课堂交流的重要意义 | 第21-24页 |
(一) 新时期贯彻素质教育的需要 | 第21页 |
(二) 《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 第21-22页 |
(三) 语文学科本身的客观需要 | 第22页 |
(四) 培养学生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需要 | 第22-24页 |
二、课堂交流的当代取向 | 第24-30页 |
(一) 当前理论研究的启示 | 第24-26页 |
1. 学生中心取向 | 第24页 |
2. 平等互动取向 | 第24-25页 |
3. 交流情境取向 | 第25页 |
4. 肯定激励取向 | 第25-26页 |
5. 有效调控取向 | 第26页 |
(二) 当前课堂交流实践的新趋势 | 第26-30页 |
1. 交流实践中学生地位的增强 | 第27-28页 |
2. 课前教师与文本的先知性交流 | 第28页 |
3. 课堂人际间平等互动的交流 | 第28-29页 |
4. 有效调控的反思性交流 | 第29-30页 |
三、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现状与误区分析 | 第30-36页 |
(一) 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现状 | 第30-33页 |
1. 交流主体的缺位 | 第30页 |
2. 交流环境缺失 | 第30-31页 |
3. 师生间的深层次反思性交流缺乏 | 第31-32页 |
4. 讨论交流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组织性 | 第32页 |
5. 课堂交流呈现出有形式但缺乏实质的形式化 | 第32-33页 |
(二) 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误区 | 第33-36页 |
1. 提问就是交流互动 | 第33-34页 |
2. 交流互动越多越好 | 第34-35页 |
3. 交流就是言语过程 | 第35-36页 |
四、优化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 第36-45页 |
(一) 课堂交流活动的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1. 教师课堂调节的影响 | 第36页 |
2. 教材情感基调的影响 | 第36页 |
3. 学生情感的影响 | 第36-37页 |
(二) 初中语文课堂交流过程的构想 | 第37-39页 |
1. 创设情境 | 第38页 |
2. 调动协作 | 第38页 |
3. 组织交流 | 第38-39页 |
4. 实现意义建构 | 第39页 |
(三) 有效的课堂交流的标准 | 第39-40页 |
1. 交流内容丰富 | 第39-40页 |
2. 交流方式灵活 | 第40页 |
3. 交流过程和谐 | 第40页 |
4. 交流结果深刻 | 第40页 |
(四) 优化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实践与分析 | 第40-45页 |
1. 与文本交流,体会情感 | 第41-43页 |
2. 与同伴交流,合作探究 | 第43页 |
3. 与教师交流,产生灵感 | 第43-45页 |
五、优化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基本策略 | 第45-54页 |
(一) 交流主体的重认 | 第45-46页 |
(二) 交流氛围的重建 | 第46-48页 |
1.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 第46-47页 |
2. 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 | 第47-48页 |
(三) 交流情境的重创 | 第48-50页 |
1. 有价值问题的提出 | 第49页 |
2. 注重和利用学生的认知差异 | 第49-50页 |
3. 拓展联想教学内容 | 第50页 |
(四) 交流意愿的重构 | 第50-53页 |
1. 适当采用自由分组的方式提高交流意愿 | 第50-51页 |
2. 降低交流恐惧 | 第51页 |
3. 借助视觉、听觉冲击带动交流 | 第51-52页 |
4. 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 第52-53页 |
(五) 交流过程的调控 | 第53-54页 |
1. 把握准确的讨论时机 | 第53页 |
2. 提示必要的讨论方法 | 第53-54页 |
结束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