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各种船舶论文--船舶:按航行状态分论文--潜水船论文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概念设计及动力学行为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字母注释表第13-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6页
    1.1 引言第17页
    1.2 水下航行器研究现状第17-24页
        1.2.1 AUV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2 水下滑翔机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3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 课题研究意义第24-25页
    1.4 课题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的概念设计第26-40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水下航行器的工作方式分析第26-29页
        2.2.1 AUV工作方式分析第26-27页
        2.2.2 水下滑翔机工作方式分析第27-28页
        2.2.3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工作方式分析第28-29页
    2.3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的可行性分析第29-32页
        2.3.1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的工作原理第29-32页
        2.3.2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的试验分析第32页
    2.4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的先进性分析第32-39页
        2.4.1 维护便捷性分析第32-33页
        2.4.2 容积利用率分析第33-34页
        2.4.3 主体阻力分析第34-36页
        2.4.4 爬升能力分析第36-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动力学建模第40-51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坐标系统描述第40-44页
        3.2.1 坐标系的建立第40-41页
        3.2.2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的运动参数第41-42页
        3.2.3 固定坐标系与动坐标系之间的转换第42-44页
    3.3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的运动学模型第44-46页
        3.3.1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浮心的运动轨迹第44页
        3.3.2 旋转角速度和姿态角第44-45页
        3.3.3 攻角和侧滑角第45页
        3.3.4 运动学方程第45-46页
    3.4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的动力学模型第46-47页
        3.4.1 动量方程第46-47页
        3.4.2 动量矩方程第47页
    3.5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的受力分析第47-50页
        3.5.1 惯性类水动力第47-48页
        3.5.2 粘性类水动力第48-49页
        3.5.3 推进器推力第49-50页
        3.5.4 重力和浮力第50页
    3.6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水动力系数求解第51-66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Fluent仿真第51-54页
        4.2.1 控制方程第52-53页
        4.2.2 湍流模型第53页
        4.2.3 边界条件第53-54页
    4.3 位置力及控制力系数计算第54-62页
        4.3.1 纵向力系数第54-55页
        4.3.2 垂向力系数第55-57页
        4.3.3 横向力系数第57-58页
        4.3.4 横滚力矩系数第58-59页
        4.3.5 偏航力矩系数第59-60页
        4.3.6 俯仰力矩系数第60-62页
    4.4 旋转力系数估算第62-64页
        4.4.1 主体旋转力系数第62-63页
        4.4.2 附体旋转力系数第63-64页
    4.5 附加质量估算第64-65页
    4.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动力学行为研究第66-78页
    5.1 引言第66页
    5.2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运动仿真第66-70页
        5.2.1 垂直面升沉运动仿真第66-68页
        5.2.2 水平面回转运动仿真第68-69页
        5.2.3 空间运动仿真第69-70页
    5.3 负浮力水下无人机动力学行为研究第70-73页
        5.3.1 垂直面运动动力学行为分析第70-71页
        5.3.2 水平面运动动力学行为分析第71-73页
    5.4 动力学模型耦合性分析第73-77页
        5.4.1 横向与横滚运动耦合性分析第73-75页
        5.4.2 水平面与垂直面运动耦合性分析第75-77页
    5.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本文总结第78-79页
    6.2 工作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进气加湿的船用柴油机性能仿真与优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网络图的复杂空间管路布局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