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 第16-17页 |
1.2.3 研究文献评述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3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3.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3-36页 |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相关理论 | 第23-28页 |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2.1.2 科技创新的内涵 | 第24-26页 |
2.1.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 第26页 |
2.1.4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 第26-28页 |
2.2 科技体制改革相关理论 | 第28-33页 |
2.2.1 科技体制的概念和内涵 | 第28-31页 |
2.2.2 科技体制改革的概念和内涵 | 第31-32页 |
2.2.3 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 第32-33页 |
2.3 委托代理激励机制理论 | 第33-36页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3-34页 |
2.3.2 激励理论 | 第34-36页 |
第3章 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 第36-46页 |
3.1 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第36-42页 |
3.1.1 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概况 | 第36-37页 |
3.1.2 七大产业各自发展状况 | 第37-42页 |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现状 | 第42-46页 |
3.2.1 科技创新投入 | 第42-44页 |
3.2.2 科技创新产出 | 第44-46页 |
第4章 沈阳市科技体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分析 | 第46-64页 |
4.1 沈阳市科技体制概况 | 第46-49页 |
4.1.1 组织结构体系 | 第46-47页 |
4.1.2 运行机制 | 第47-49页 |
4.2 科技体制对沈阳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9-64页 |
4.2.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49-54页 |
4.2.2 样本来源 | 第54-56页 |
4.2.3 实证分析 | 第56-62页 |
4.2.4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第5章 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 | 第64-77页 |
5.1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设计原则 | 第64-65页 |
5.2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框架 | 第65-68页 |
5.3 引入第三方管理组织 | 第68-70页 |
5.3.1 第三方管理组织的内涵 | 第68-69页 |
5.3.2 第三方管理组织的特点 | 第69-70页 |
5.4 激励机制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第70-72页 |
5.5 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设计 | 第72-77页 |
5.5.1 政府对第三方管理组织的激励 | 第73-74页 |
5.5.2 政府对企业的激励 | 第74-77页 |
第6章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政策保障 | 第77-82页 |
6.1 针对第三方管理组织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77-79页 |
6.1.1 加强宣传,积极引导第三方管理组织的建立 | 第77-78页 |
6.1.2 完善基础性法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 第78页 |
6.1.3 实施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 第78-79页 |
6.2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障措施 | 第79-82页 |
6.2.1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实施分业政策 | 第79页 |
6.2.2 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创新体制机制 | 第79-80页 |
6.2.3 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积累人才资本 | 第80页 |
6.2.4 优化政策结构,精准实施鼓励政策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录 | 第89-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