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0-12页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第2章 超表面光场的理论描述和数值计算方法 | 第15-27页 |
2.1 光的偏振态与琼斯矩阵 | 第15-20页 |
2.1.1 琼斯矩阵与入射方向的相关性 | 第17页 |
2.1.2 琼斯矩阵的变换 | 第17-18页 |
2.1.3 坐标变换 | 第18-20页 |
2.2 几种结构对称性所对应的传输矩阵 | 第20-25页 |
2.2.1 镜面对称性 | 第20-21页 |
2.2.2 旋转对称性 | 第21-23页 |
2.2.3 手性 | 第23-25页 |
2.3 数值计算方法和软件介绍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光学暗态的激发控制与光学特性研究 | 第27-35页 |
3.1 几何对称结构的共振特性 | 第27-28页 |
3.2 对称破缺所致的共振特性研究 | 第28-34页 |
3.2.1 对称破缺所致的非对称模式的激发 | 第28-29页 |
3.2.2 超表面的反射特性操控研究 | 第29-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基于超表面非对称传输现象的偏振转换器 | 第35-44页 |
4.1 超表面的非对称传输现象 | 第35-36页 |
4.2 偏振转换功能的设计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4.3 数值仿真结果 | 第37-41页 |
4.4 参数分析 | 第41-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基于超表面的光场椭偏特性控制 | 第44-53页 |
5.1 旋光性的定义与描述 | 第44-45页 |
5.2 旋光性功能的分析设计方法 | 第45页 |
5.3 超表面椭偏特性控制的超表面设计与仿真分析 | 第45-52页 |
5.3.1 基于四重旋转对称性的超表面旋光性仿真分析 | 第45-48页 |
5.3.2 基于外致手性的超表面旋光性仿真分析 | 第48-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