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非机动车混合交通流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非机动车混合交通流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元胞自动机模型及非机动车特性分析 | 第14-20页 |
2.1 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发展 | 第14页 |
2.2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交通流模型基础理论 | 第14-18页 |
2.2.1 单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14-16页 |
2.2.2 多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16页 |
2.2.3 多值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16-18页 |
2.3 非机动车特性分析 | 第18-19页 |
2.3.1 非机动车的物理结构 | 第18页 |
2.3.2 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的的交通特性 | 第18-19页 |
2.3.3 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的速度特性 | 第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基于多值元胞自动机的混合非机动车道交通流模型建立 | 第20-32页 |
3.1 模型选取依据 | 第20-21页 |
3.2 模型的建立 | 第21页 |
3.2.1 元胞尺寸和容量 | 第21页 |
3.2.2 速度 | 第21页 |
3.3 模型的演化更新规则 | 第21-24页 |
3.3.1 非机动车产生规则 | 第22页 |
3.3.2 非机动车的运行规则 | 第22-24页 |
3.3.3 非机动车消失规则 | 第24页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24-31页 |
3.4.1 非机动车流量变化影响分析 | 第25-28页 |
3.4.2 电动车比例变化影响分析 | 第28-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建立非机动车道划分后的多值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 | 第32-44页 |
4.1 模型建立 | 第32-34页 |
4.1.1 元胞构成 | 第32页 |
4.1.2 模型更新规则 | 第32-34页 |
4.1.3 计算规则 | 第34页 |
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4-42页 |
4.2.1 流量变化对划分后非机动车道交通流的影响 | 第35-39页 |
4.2.2 电动车比例变化对划分后非机动车道交通流的影响 | 第39-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非机动车道划分前后交通流对比分析 | 第44-67页 |
5.1 道路宽度为4米,划分前后道路交通流对比分析 | 第44-52页 |
5.1.1 流量变化时,划分前后交通流对比分析 | 第44-48页 |
5.1.2 电动车比例变化时,划分前后交通流对比分析 | 第48-52页 |
5.2 道路加宽后,划分前后道路交通流对比分析 | 第52-65页 |
5.2.1 电动自行车道宽度小于自行车道宽度 | 第52-59页 |
5.2.2 电动自行车道宽度大于自行车道宽度 | 第59-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7-69页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67页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A 非机动车道划分前基于多值元胞自动机模型的非机动车交通流模型代码 | 第73-80页 |
附录B 非机动车道划分后基于多值元胞自动机模型的非机动车交通流模型代码 | 第80-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