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1 自伤行为的概述 | 第9-11页 |
1.1.1 自伤行为的含义 | 第9-10页 |
1.1.2 自伤行为的发生率 | 第10页 |
1.1.3 自伤行为的分类研究 | 第10-11页 |
1.2 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1.2.1 童年期创伤经验 | 第11-12页 |
1.2.2 应对方式 | 第12页 |
1.2.3 情绪管理障碍 | 第12页 |
1.2.4 负性生活事件 | 第12-13页 |
1.2.5 生物学因素 | 第13页 |
1.3 自伤行为的理论模型 | 第13-17页 |
1.3.1 生物社会模型 | 第13-14页 |
1.3.2 二维四功能模型 | 第14-15页 |
1.3.3 体验回避模型 | 第15页 |
1.3.4 发展心理病理模型 | 第15-16页 |
1.3.5 整合模型 | 第16-17页 |
1.4 自伤行为的干预研究 | 第17-18页 |
1.5 团体辅导与自伤行为 | 第18-19页 |
1.6 小结 | 第19-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20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3 研究一中学生自伤行为现状调查 | 第22-30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3.2.3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3.2.4 研究过程 | 第23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2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3.3.1 中学生自伤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23-25页 |
3.3.2 中学生自伤行为总分在人口统计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25-26页 |
3.3.3 中学生自伤行为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3.4 讨论 | 第28-30页 |
3.4.1 中学生自伤行为的现状 | 第28页 |
3.4.2 中学生自伤行为人口统计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 第28-29页 |
3.4.3 中学生自伤行为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4 研究二团体辅导对中学生自伤行为的效果研究 | 第30-40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30页 |
4.2.3 研究设计 | 第30页 |
4.2.4 研究假设 | 第30页 |
4.2.5 实验程序 | 第30-31页 |
4.2.6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4.3 团体辅导对自伤行为的干预 | 第31-33页 |
4.3.1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依据 | 第31-32页 |
4.3.2 团体辅导方案大纲 | 第32-33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4.4.1 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得分同质性检验 | 第33-34页 |
4.4.2 团体辅导干预效果的检验 | 第34-35页 |
4.4.3 团体成员反馈表分析 | 第35-37页 |
4.5 讨论 | 第37-40页 |
4.5.1 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效果的讨论 | 第37-38页 |
4.5.2 研究的创新 | 第38页 |
4.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38-40页 |
5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附录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