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产加工工业论文--水产食品加工与保藏论文

鱼精蛋白的制备、纯化及其絮凝和抑菌活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0 前言第15-27页
    0.1 鱼精蛋白第15-20页
        0.1.1 鱼精蛋白理化性质第15页
        0.1.2 鱼精蛋白的抑菌特性研究第15-16页
        0.1.3 鱼精蛋白的分离提取与纯化第16-18页
        0.1.4 鱼精蛋白的应用第18-19页
            0.1.4.1 鱼精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第18页
            0.1.4.2 鱼精蛋白在医药中的应用第18-19页
        0.1.5 鱼精蛋白抑菌机理研究第19-20页
    0.2 微藻采收的方式及絮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20-25页
        0.2.1 微藻采收的方式第20-24页
            0.2.1.1 絮凝法第20-22页
            0.2.1.2 离心分离法第22页
            0.2.1.3 过滤法第22-23页
            0.2.1.4 预氧化法第23-24页
            0.2.1.5 气浮法第24页
        0.2.2 絮凝技术在微藻采收中的研究与应用第24-25页
    0.3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5-27页
        0.3.1 立题依据第25页
        0.3.2 研究内容第25-27页
1 鱼精巢的成分测定及鱼精蛋白的提取第27-36页
    1.1 引言第27页
    1.2 材料和仪器第27-29页
        1.2.1 实验原料第27页
        1.2.2 实验试剂第27页
        1.2.3 实验仪器第27-28页
        1.2.4 实验菌株第28页
        1.2.5 培养基配方第28-29页
    1.3 实验方法第29-30页
        1.3.1 原料选择与处理第29页
        1.3.2 原料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第29页
        1.3.3 鱼精蛋白提取工艺第29页
        1.3.4 抑菌活性测定第29-30页
    1.4 结果与分析第30-35页
        1.4.1 鲑鱼和鲤鱼精巢组织的基本成分测定第30页
        1.4.2 鱼精蛋白的提取得率第30-31页
        1.4.3 鲑鱼和鲤鱼精巢组织中氨基酸组分测定第31-33页
        1.4.4 提取的鲑鱼鱼精蛋白和鲤鱼鱼精蛋白的抑菌活性比较第33-35页
    1.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2 鱼精蛋白的絮凝活性研究第36-60页
    2.1 引言第36-37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37-38页
        2.2.1 主要试剂第37页
        2.2.2 实验仪器第37页
        2.2.3 实验菌株第37页
        2.2.4 微藻培养基第37-38页
    2.3 实验方法第38-39页
        2.3.1 鱼精蛋白对盐藻、扁藻和小球藻的絮凝第38页
        2.3.2 鱼精蛋白对微生物细胞的絮凝第38页
        2.3.3 微藻絮凝后的上清液循环(3次)再培养和再絮凝第38-39页
        2.3.4 温度对鱼精蛋白絮凝盐藻和扁藻的影响第39页
        2.3.5 蛋白酶处理对鱼精蛋白絮凝活性的影响第39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9-58页
        2.4.1 鲑鱼鱼精蛋白对微藻的絮凝第39-49页
            2.4.1.1 鲑鱼鱼精蛋白对微藻的絮凝活性研究第39-40页
            2.4.1.2 鲑鱼鱼精蛋白对微生物细胞絮凝活性的研究第40-41页
            2.4.1.3 六种絮凝剂对盐藻的絮凝效果图第41-43页
            2.4.1.4 盐藻絮凝后上清液的再培养、再絮凝以及沉淀藻体的培养第43-47页
            2.4.1.5 处理温度对鲑鱼鱼精蛋白絮凝盐藻的影响第47-48页
            2.4.1.6 蛋白酶处理对鲑鱼鱼精蛋白絮凝盐藻的影响第48-49页
        2.4.2 鲤鱼鱼精蛋白对微藻的絮凝第49-57页
            2.4.2.1 鲤鱼鱼精蛋白对微藻的絮凝活性研究第49页
            2.4.2.2 鲤鱼鱼精蛋白对微生物细胞絮凝活性的研究第49-50页
            2.4.2.3 六种絮凝剂对扁藻的絮凝效果图第50-53页
            2.4.2.4 扁藻絮凝后上清液的再培养、再絮凝以及沉淀藻体的培养第53-56页
            2.4.2.5 处理温度对鲤鱼鱼精蛋白絮凝扁藻的影响第56页
            2.4.2.6 蛋白酶处理对鲤鱼鱼精蛋白絮凝扁藻的影响第56-57页
        2.4.3 不同絮凝剂对微藻絮凝分析第57-58页
        2.4.4 两种鱼精蛋白的絮凝活性的比较第58页
    2.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3 鱼精蛋白的抑菌作用条件研究第60-67页
    3.1 引言第60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60-61页
        3.2.0 实验原料第60页
        3.2.1 主要试剂第60-61页
        3.2.2 主要仪器第61页
        3.2.3 实验菌株第61页
        3.2.4 培养基配方第61页
    3.3 实验方法第61-63页
        3.3.1 抑菌方法第61页
            3.3.1.1 试管法第61页
            3.3.1.2 滤纸片扩散法第61页
        3.3.2 鱼精蛋白的最小抑菌浓度第61-62页
        3.3.3 pH值对鲑鱼鱼精蛋白抑菌活性的影响第62页
        3.3.4 温度对鲑鱼鱼精蛋白抑菌活性的影响第62页
        3.3.5 蛋白酶对鲑鱼鱼精蛋白抑菌活性的影响第62-63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63-66页
        3.4.1 鲑鱼鱼精蛋白最小抑菌浓度第63-64页
        3.4.2 pH对鱼精蛋白抑菌效果的影响第64页
        3.4.3 温度对鱼精蛋白抑菌效果的影响第64-65页
        3.4.4 蛋白酶对鱼精蛋白抑菌效果的影响第65-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4 鱼精蛋白的纯化与组份测试第67-79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67-68页
        4.2.1 实验原料第67页
        4.2.2 主要试剂第67-68页
        4.2.3 实验仪器第68页
        4.2.4 实验菌株第68页
        4.2.5 培养基配方第68页
    4.3 实验方法第68-70页
        4.3.1 CM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第68-69页
        4.3.2 鱼精蛋白的鉴定第69-70页
            4.3.2.1 坂口反应第69页
            4.3.2.2 实验方法第69-70页
        4.3.3 提纯后鱼精蛋白的抑菌活性第70页
        4.3.4 鱼精蛋白分离纯化后絮凝活性第70页
        4.3.5 提纯后鱼精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测定第70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70-78页
        4.4.1 鲑鱼鱼精蛋白CM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第70-71页
        4.4.2 鲑鱼鱼精蛋白CM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第71页
        4.4.3 分离纯化后的鱼精蛋白的抑菌活性测定第71-74页
            4.4.3.1 鲑鱼鱼精蛋白(PEAKⅢ和PEAKⅣ)的抑菌活性测定第71-73页
            4.4.3.2 鲤鱼鱼精蛋白PEAK Ⅲ的抑菌活性测定第73-74页
        4.4.4 层析后鱼精蛋白对微藻的絮凝第74-75页
            4.4.4.1 鲑鱼鱼精蛋白(PEAK Ⅲ和PEAK Ⅳ)对盐藻的絮凝第74页
            4.4.4.2 鲤鱼鱼精蛋白PEAK Ⅲ对扁藻的絮凝第74-75页
        4.4.5 分离纯化后的鱼精蛋白的氨基酸组分分析第75-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8页
结语与展望第88-89页
论文创新点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个人简历第91-92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财务视角的环保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研究--以A公司为例
下一篇:膜法分离提纯功能多糖和功能低聚糖试验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