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绪论 | 第8-10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8页 |
1.2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构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2.理论基础 | 第10-16页 |
2.1 内部审计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2.1.1 内部审计概念 | 第10-11页 |
2.1.2 代理理论 | 第11-12页 |
2.1.3 基于控制权配置观的内部审计 | 第12页 |
2.2 公司治理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2.2.1 公司治理概述 | 第12-14页 |
2.2.2 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关系 | 第14页 |
2.3 社会治理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3.1 社会发展的变化是合作关系的变化 | 第14-15页 |
2.3.2 社会制度的发展体现出权力制衡和利益均衡 | 第15页 |
2.3.3 第三方权力机构的稳定器作用 | 第15-16页 |
2.4 社会治理、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联系 | 第16页 |
3.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定位分析 | 第16-19页 |
3.1“两难困境”以及内部审计的固有局限性 | 第16-17页 |
3.2 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定位 | 第17页 |
3.3 英美模式下内部审计定位的缺陷与探索 | 第17-19页 |
4.我国公司治理模式下内部审计定位分析 | 第19-23页 |
4.1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定位 | 第19-20页 |
4.2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定位的现状和缺陷 | 第20-21页 |
4.3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定位缺陷成因 | 第21-23页 |
4.3.1 内部审计无制度保障 | 第21页 |
4.3.2 独立性缺失 | 第21-22页 |
4.3.3 组织架构不合理 | 第22页 |
4.3.4 行政色彩浓 | 第22页 |
4.3.5“官本位”习惯的影响 | 第22-23页 |
4.3.6 总结 | 第23页 |
5.借鉴德国模式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定位 | 第23-29页 |
5.1 德国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 第23-24页 |
5.2 我国内部审计选择德国模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 第24页 |
5.3 建立监事会为主导的内部审计机构 | 第24-29页 |
5.3.1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原则 | 第24-26页 |
5.3.2 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 | 第26页 |
5.3.3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加强内审独立性的重要保障 | 第26-27页 |
5.3.4 措施和建议 | 第27-28页 |
5.3.5 引入激励机制 | 第28-29页 |
6.研究结论 | 第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3页 |
后记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