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34页 |
1.1 利他行为概述 | 第13-17页 |
1.1.1 利他行为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1.2 利他行为的主要理论 | 第13-14页 |
1.1.2.1 社会生物学理论 | 第13-14页 |
1.1.2.2 社会交换理论 | 第14页 |
1.1.2.3 社会责任规范理论 | 第14页 |
1.1.3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4-17页 |
1.1.3.1 环境因素 | 第14-16页 |
1.1.3.2 个人因素 | 第16-17页 |
1.1.3.2.1 社会认知因素 | 第16页 |
1.1.3.2.2 个人特质因素 | 第16-17页 |
1.2 亲子依恋概述 | 第17-19页 |
1.2.1 亲子依恋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1.2.2 亲子依恋的测量 | 第18页 |
1.2.3 亲子依恋与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18-19页 |
1.3 师生关系研究概述 | 第19-20页 |
1.3.1 师生关系概念及类型 | 第19-20页 |
1.3.2 师生关系的测量 | 第20页 |
1.3.3 师生关系与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20页 |
1.4 同学关系研究概述 | 第20-21页 |
1.4.1 同学关系概念界定 | 第20页 |
1.4.2 同伴关系与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20-21页 |
1.5 邻里关系概述 | 第21-22页 |
1.5.1 邻里关系概念界定 | 第21页 |
1.5.2 邻里关系与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21-22页 |
1.6 网络社会支持概述 | 第22-23页 |
1.6.1 网络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 | 第22页 |
1.6.2 网络社会支持与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22-23页 |
1.7 环境系统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独特效应 | 第23页 |
1.8 道德认同概述 | 第23-24页 |
1.8.1 道德认同的概念界定 | 第23页 |
1.8.2 道德认同的测量 | 第23-24页 |
1.8.3 道德认同与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24页 |
1.8.4 道德认同在环境系统与大学生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24页 |
1.9 亲社会动机概述 | 第24-26页 |
1.9.1 亲社会动机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1.9.2 亲社会动机的测量 | 第25页 |
1.9.3 亲社会动机与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25页 |
1.9.4 亲社会动机在环境系统与大学生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25-26页 |
1.10 共情概述 | 第26-27页 |
1.10.1 共情概念界定 | 第26页 |
1.10.2 共情的测量 | 第26-27页 |
1.10.3 共情和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27页 |
1.10.4 共情在环境系统与大学生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27页 |
1.11 人际信任概述 | 第27-29页 |
1.11.1 人际信任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1.11.2 人际信任的测量 | 第28页 |
1.11.3 人际信任与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28页 |
1.11.4 人际信任在环境系统与大学生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28-29页 |
1.12 自尊概述 | 第29-30页 |
1.12.1 自尊概念界定 | 第29页 |
1.12.2 自尊的测量 | 第29-30页 |
1.12.3 自尊与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30页 |
1.12.4 自尊在环境系统与利他行为之间调节作用研究 | 第30页 |
1.13 乐观概述 | 第30-32页 |
1.13.1 乐观概念界定 | 第30-31页 |
1.13.2 乐观的测量 | 第31页 |
1.13.3 乐观和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31页 |
1.13.4 乐观在环境系统与利他行为之间调节作用研究 | 第31-32页 |
1.14 研究目的、研究假设与研究创新 | 第32-34页 |
1.14.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1.14.2 研究假设 | 第32-33页 |
1.14.3 创新之处 | 第33-3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4-37页 |
2.1 研究被试 | 第34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34-37页 |
2.2.1 亲子依恋量表 | 第34-35页 |
2.2.2 师生关系量表 | 第35页 |
2.2.3 同学关系量表 | 第35页 |
2.2.4 邻里关系量表 | 第35页 |
2.2.5 网络社会支持量表 | 第35页 |
2.2.6 道德认同量表 | 第35-36页 |
2.2.7 亲社会动机量表 | 第36页 |
2.2.8 共情量表 | 第36页 |
2.2.9 人际信任量表 | 第36页 |
2.2.10 自尊量表 | 第36页 |
2.2.11 乐观量表 | 第36页 |
2.2.12 利他行为量表 | 第36-37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7-49页 |
3.1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37-39页 |
3.1.1 各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37页 |
3.1.2 各变量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37-39页 |
3.1.3 各变量在家庭所在地差异分析 | 第39页 |
3.2 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3.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40-49页 |
3.3.1 生态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独特性检验 | 第40-41页 |
3.3.2 中介模型考察 | 第41-46页 |
3.3.2.1 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 | 第41-42页 |
3.3.2.2 亲社会动机的中介作用 | 第42-43页 |
3.3.2.3 共情的中介作用 | 第43-45页 |
3.3.2.4 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 | 第45-46页 |
3.3.3 调节模型考察 | 第46-49页 |
3.3.3.1 自尊的调节作用 | 第46-47页 |
3.3.3.2 乐观的调节作用 | 第47-49页 |
4 研究讨论 | 第49-57页 |
4.1 各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4.2 独特效应检验 | 第50-51页 |
4.3 社会认知系统的中介作用 | 第51-55页 |
4.4 个体特质的调节作用 | 第55-56页 |
4.5 实践启示 | 第56页 |
4.6 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5 研究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2页 |
附录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