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签名行为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0页
1 综述与问题提出第10-19页
    1.1 恶意创造力概述第10-13页
        1.1.1 恶意创造力影响因素第11-12页
        1.1.2 恶意创造力测评方法第12-13页
    1.2 签名行为第13-14页
    1.3 自我认同感第14-15页
    1.4 签名行为与自我认同感相关研究第15页
    1.5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第15-19页
        1.5.1 问题的提出第15-16页
        1.5.2 研究目的第16页
        1.5.3 研究方案第16-18页
        1.5.4 研究意义第18-19页
2 实验一匿名与姓名签名对恶意创造力的不同影响第19-26页
    2.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19页
    2.2 研究方法第19-21页
        2.2.1 被试第19页
        2.2.2 实验材料第19-20页
        2.2.3 实验程序第20页
        2.2.4 计分方法第20-21页
    2.3 实验结果第21-26页
        2.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第21页
        2.3.2 匿名组与姓名组独立样本t检验第21-23页
        2.3.3 差异显著变量均值对比图第23-24页
        2.3.4 讨论第24-26页
3 实验二不同签名形式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第26-32页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26页
    3.2 研究方法第26-27页
        3.2.1 被试第26页
        3.2.2 实验材料第26-27页
        3.2.3 试验程序第27页
        3.2.4 计分方法第27页
    3.3 实验结果第27-30页
        3.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第27-28页
        3.3.2 学号组、姓名组、笔名组被试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第28-29页
        3.3.3 差异显著变量均值对比图第29-30页
    3.4 讨论第30-32页
4 实验三不同签名形式对个体恶意创造力观点选择的影响第32-38页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32页
    4.2 研究方法第32-33页
        4.2.1 被试第32页
        4.2.2 实验材料第32-33页
        4.2.3 实验程序第33页
        4.2.4 记分方法第33页
    4.3 实验结果第33-36页
        4.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第33-34页
        4.3.2 匿名组、姓名组、笔名组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第34-35页
        4.3.3 差异显著变量均值对比图第35-36页
    4.4 讨论第36-38页
5 总体讨论第38-39页
6 结论第39-40页
7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5页
附录第45-48页
致谢第48-49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记忆领域中部分线索效应的产生机制
下一篇:多重生态系统视角下大学生利他行为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