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本及文本细读概述 | 第13-19页 |
第一节 什么是文本和文本细读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本细读” | 第14-16页 |
第三节 英美新批评中的“文本细读”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朱自清对中外文本细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19-25页 |
第一节 朱自清对中国传统文论的继承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国外文本细读理论对朱自清的影响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朱自清对中外文本细读理论的融合和创造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朱自清文本细读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5-38页 |
第一节 咬文嚼字,探析文本语言的丰富意蕴 | 第25-28页 |
(一) 品味文本语言的“炼字”之妙 | 第25-26页 |
(二) 领会文本句子的言外之意 | 第26-27页 |
(三) 比较版本语言变化,探寻作者写作心理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循序渐进,全方位了解和欣赏文本 | 第28-33页 |
(一) 设身处地移入情感,激活想象力 | 第28-30页 |
(二) 具体而微欣赏,辨别修辞章句 | 第30-31页 |
(三) 反复吟诵,涵泳文本的复杂情感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文本细读法 | 第33-38页 |
(一) 注重文字的多义性辨析 | 第33-34页 |
(二) 注重文本的思路和教学方法 | 第34-36页 |
(三) 注重文章主题的提出和解决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朱自清文本细读理论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 第38-48页 |
第一节 立足语言,鉴赏文本的独特魅力 | 第38-40页 |
(一) 细品语言,达到主客体的和谐 | 第38-39页 |
(二) 联系文本语境,知人论世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多样朗读,让书声回归语文课堂 | 第40-42页 |
(一) 通过各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兴趣 | 第41页 |
(二) 通过朗读要求的设定,体现内容的递进深入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 第42-45页 |
(一) 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 第43-44页 |
(二) 比较中找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 第44-45页 |
第四节 经典阅读,找寻文化传统脉络 | 第45-48页 |
(一) 选择和甄别“善本”,保证经典文本的质量 | 第45-46页 |
(二) 找出“经典”的源头,洞悉作者的创作意图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