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 第16-17页 |
·有关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 | 第17-18页 |
·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 | 第18-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本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21-33页 |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21-25页 |
·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 | 第21-23页 |
·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 | 第23-25页 |
·企业社会资本理论 | 第25-26页 |
·社会资本的起源 | 第25页 |
·社会资本的界定 | 第25-26页 |
·社会资本的划分 | 第26页 |
·企业内部社会资本 | 第26页 |
·企业外部社会资本 | 第26页 |
·知识资本理论 | 第26-28页 |
·知识资本的界定 | 第26-27页 |
·知识资本的构成与特点 | 第27-28页 |
·知识资本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第28页 |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28-32页 |
·竞争理论的演变 | 第28-29页 |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第29-30页 |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 第33-48页 |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 第33-36页 |
·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 | 第33-34页 |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 第34页 |
·承担社会责任的资源效应 | 第34-36页 |
·企业社会资本的构成 | 第36-38页 |
·企业资本类型 | 第36-37页 |
·企业社会资本三维度 | 第37-38页 |
·社会责任、社会资本及核心竞争力一体化研究 | 第38-46页 |
·社会责任-社会资本-核心竞争力一体化概念模型 | 第39-40页 |
·社会责任到社会资本的信任传导 | 第39页 |
·社会资本到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传导 | 第39-40页 |
·社会责任承担促成社会资本形成 | 第40-42页 |
·社会责任与结构维度社会资本 | 第40-41页 |
·社会责任与关系维度社会资本 | 第41页 |
·社会责任与认知维度社会资本 | 第41-42页 |
·社会责任与竞争优势 | 第42-43页 |
·社会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 第43-46页 |
·社会资本视角分析的可行性 | 第43-44页 |
·社会资本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 第44-46页 |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8-55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48-4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9-53页 |
·人力资本指标 | 第49-51页 |
·技术资本指标 | 第51页 |
·社会责任指标 | 第51-52页 |
·社会资本指标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6章 模糊隶属度转换算法 | 第55-62页 |
·隶属度转换模型概述 | 第55页 |
·指标隶属度与标准隶属度函数 | 第55-56页 |
·指标区分权 | 第56-57页 |
·隶属度转换算法计算步骤 | 第57-58页 |
·隶属度的有效值 | 第57页 |
·隶属度的可比值和可比和 | 第57-58页 |
·隶属度的转换 | 第58页 |
·指标重要性权重 | 第58-59页 |
·权重的概念 | 第58页 |
·权重确定方法 | 第58-59页 |
·德尔菲专家评分法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7章 模糊隶属度转换评价模型应用及对策建议 | 第62-72页 |
·企业概况 | 第62页 |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实例 | 第62-69页 |
·隶属度数据获取方法 | 第62-65页 |
·人力资本评价 | 第65-66页 |
·技术资本评价 | 第66-67页 |
·社会责任评价 | 第67-68页 |
·社会资本评价 | 第68-69页 |
·核心竞争力资本评价 | 第69页 |
·评价结果及对策建议 | 第69-71页 |
·人力资本方面的提升 | 第70页 |
·社会责任方面的提升 | 第70-71页 |
·社会资本方面的提升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