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线控转向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基于方向盘的线控转向系统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基于操纵杆的线控转向系统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 转向系统角传动比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3.1 基于方向盘的线控转向系统变传动比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2 基于操纵杆的线控转向系统变传动比研究现状 | 第23页 |
1.3.3 角传动比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 第23-25页 |
1.4 驾驶员行为特性研究现状 | 第25-32页 |
1.4.1 驾驶员行为特性研究国外现状 | 第25-29页 |
1.4.2 驾驶员行为特性研究国内现状 | 第29-31页 |
1.4.3 驾驶员行为特性研究研究现状对比分析 | 第31-32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驾驶模拟器与仿真模型搭建 | 第34-46页 |
2.1 驾驶模拟器搭建概况 | 第34-36页 |
2.1.1 驾驶模拟器结构 | 第34-35页 |
2.1.2 模拟器主体 | 第35-36页 |
2.2 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36-38页 |
2.2.1 实时动力学仿真软件CarSim RT简介 | 第36页 |
2.2.2 硬件在环实验台控制软件ControlDesk简介 | 第36-37页 |
2.2.3 实时车辆动力学仿真系统建立 | 第37-38页 |
2.3 操纵杆结构介绍 | 第38-39页 |
2.4 传感器系统 | 第39-42页 |
2.4.1 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 | 第39-40页 |
2.4.2 制动踏板位置传感器 | 第40-42页 |
2.5 实时仿真系统 | 第42-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3章 变角传动比设计 | 第46-68页 |
3.1 变增益角传动比设计理论 | 第46-48页 |
3.1.1 角传动比特性的设计依据 | 第46-48页 |
3.2 定增益变角传动比设计 | 第48-50页 |
3.3 变增益变角传动比设计 | 第50-55页 |
3.3.1 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及侧向加速度增益 | 第50-51页 |
3.3.2 高速段角传动比特性 | 第51-53页 |
3.3.3 中速段角传动比特性 | 第53页 |
3.3.4 低速段角传动比特性 | 第53-54页 |
3.3.5 死区设置 | 第54-55页 |
3.4 软件仿真平台介绍 | 第55-57页 |
3.4.1 仿真软件简介 | 第55页 |
3.4.2 操纵杆线控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55-56页 |
3.4.3 联合仿真模型接口设置 | 第56-57页 |
3.5 仿真工况和评价参数的选取 | 第57-58页 |
3.5.1 仿真工况选择 | 第57页 |
3.5.2 评价参数的选择 | 第57-58页 |
3.6 仿真结果以及分析 | 第58-65页 |
3.6.1 低速正弦工况 | 第58-61页 |
3.6.2 中速角阶跃工况 | 第61-63页 |
3.6.3 高速中心区工况 | 第63-65页 |
3.7 仿真结论 | 第65-68页 |
第4章 个性化变角传动比设计 | 第68-86页 |
4.1 特征分类方法 | 第68-72页 |
4.1.1 特征分类算法选择 | 第68-70页 |
4.1.2 特征分类算法介绍 | 第70-72页 |
4.2 聚类参数选择 | 第72-73页 |
4.3 转向实验工况的选择 | 第73-75页 |
4.4 聚类计算过程 | 第75-78页 |
4.5 个性化变角传动比设计 | 第78-82页 |
4.5.1 个性化变角传动比设计基础 | 第79页 |
4.5.2 针对性变角传动比设计结果 | 第79-82页 |
4.6 个性化变角传动比设计的实验验证 | 第82-8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86-87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6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