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4页 |
1.1 冬虫夏草简介 | 第16-17页 |
1.2 冬虫夏草菌种概述 | 第17-19页 |
1.3 人工虫草的培育方法 | 第19-21页 |
1.3.1 人工栽培冬虫夏草 | 第19-20页 |
1.3.2 固态发酵技术 | 第20页 |
1.3.3 液体深层发酵培养概述 | 第20-21页 |
1.4 虫草菌丝体产品生产过程 | 第21-22页 |
1.5 虫草菌丝体生理活性物质 | 第22-28页 |
1.5.1 虫草核苷类物质简介 | 第22-24页 |
1.5.2 D-甘露醇简介 | 第24-25页 |
1.5.3 虫草多糖简介 | 第25-26页 |
1.5.4 虫草素简介 | 第26-27页 |
1.5.5 GABA简介 | 第27页 |
1.5.6 虫草菌丝体其他生理活性物质 | 第27-28页 |
1.6 代谢组学及主成分分析概述 | 第28-30页 |
1.6.1 代谢组学概述 | 第28-29页 |
1.6.2 主成分分析方法原理 | 第29-30页 |
1.7 虫草市场研究进展 | 第30页 |
1.8 虫草质量控制评价标准 | 第30-31页 |
1.9 本实验室前人基础 | 第31页 |
1.10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31-34页 |
第二章 虫草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优化 | 第34-60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4-38页 |
2.1.1 实验菌种及培养基 | 第34-35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35-37页 |
2.1.3 实验设备 | 第37-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4页 |
2.2.1 发酵培养方法 | 第38-39页 |
2.2.2 分析方法 | 第39-44页 |
2.3 氮源优化摇瓶实验 | 第44-48页 |
2.3.1 玉米浆粉作为氮源的摇瓶优化实验 | 第44-45页 |
2.3.2 牛奶和奶粉摇瓶氮源优化实验 | 第45-48页 |
2.4 碳源优化摇瓶实验 | 第48-50页 |
2.5 样品处理方式优化 | 第50-52页 |
2.6 不同干燥方式对样品的影响 | 第52-53页 |
2.7 原始培养基5L发酵罐批次实验 | 第53-55页 |
2.8 优化后培养基5L发酵罐实验 | 第55-56页 |
2.9 对合作企业进行5L罐小试培训 | 第56-58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菌粉成分对比分析及代谢指纹图谱研究 | 第60-100页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0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60-64页 |
3.2.1 S-腺苷蛋氨酸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3.2.2 麦角固醇分析方法 | 第61-63页 |
3.2.3 γ-氨基丁酸、氨基酸测定方法 | 第63页 |
3.2.4 菌粉中蛋白含量测定 | 第63-64页 |
3.3 主要成分对比分析 | 第64-68页 |
3.3.1 自制菌粉与不同产地野生冬虫夏草主要成分对比 | 第64-66页 |
3.3.2 自制菌粉与市售菌粉成分对比 | 第66-68页 |
3.4 虫草中蛋白质及各种氨基酸含量对比 | 第68-74页 |
3.4.1 蛋白质含量对比 | 第68-70页 |
3.4.2 氨基酸含量对比 | 第70-74页 |
3.5 代谢指纹图谱研究 | 第74-90页 |
3.6 虫草菌粉中鸟苷、尿苷等其他核苷类成分测定 | 第90-91页 |
3.7 菌粉中S-腺苷蛋氨酸的测定 | 第91-93页 |
3.8 菌粉中GABA及5-HTP的测定 | 第93-94页 |
3.9 菌粉中麦角固醇的测定 | 第94-95页 |
3.10 质量体系讨论 | 第95-98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虫草菌粉中金属元素及黄曲霉毒素的分析 | 第100-106页 |
4.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100页 |
4.2 分析方法 | 第100-101页 |
4.2.1 金属元素分析方法 | 第100页 |
4.2.2 黄曲霉毒素分析方法 | 第100-101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101-105页 |
4.3.1 菌粉及天然虫草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 | 第101-104页 |
4.3.2 菌粉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 第104-10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虫草菌丝体发酵工艺放大实验 | 第106-126页 |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06-108页 |
5.1.1 实验菌种 | 第106页 |
5.1.2 实验药品 | 第106-107页 |
5.1.3 实验设备 | 第107-10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108页 |
5.3 实验室30L发酵罐放大实验 | 第108-112页 |
5.3.1 操作过程 | 第108-109页 |
5.3.2 第一次30L发酵放大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9-110页 |
5.3.3 第二次30L发酵放大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2页 |
5.4 实验室300L发酵罐放大实验 | 第112-115页 |
5.4.1 操作过程 | 第112-114页 |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4-115页 |
5.5 工厂50L发酵罐放大实验 | 第115-118页 |
5.5.1 操作过程 | 第115-117页 |
5.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7-118页 |
5.6 5吨发酵罐放大实验 | 第118-123页 |
5.6.1 操作过程 | 第118-122页 |
5.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22-12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3-12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6.1 结论 | 第126-127页 |
6.2 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2-134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34-135页 |
附件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