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绪论 | 第14-28页 |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理论及实际意义 | 第14-18页 |
1.1.1 本研究课题缘起 | 第14页 |
1.1.2 本研究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3 语料来源 | 第16-18页 |
1.2 汉语、越南语拟声词研究概况 | 第18-26页 |
1.2.1 汉语拟声词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19页 |
1.2.2 越南语拟声词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2页 |
1.2.3 汉语和越南语拟声词对比研究现状综述 | 第22-23页 |
1.2.4 拟声词对比研究综述 | 第23-26页 |
1.3 本文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1.3.1 本文研究范围 | 第26页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2.拟声词研究现状概述 | 第28-36页 |
2.1 拟声词的定义 | 第28页 |
2.2 现代汉语关于拟声词的研究 | 第28-34页 |
2.2.1 汉语拟声词的界定 | 第29-31页 |
2.2.2 汉语拟声词归属虚词与实词问题 | 第31-32页 |
2.2.3 汉语拟声词、副词、形容词的关系 | 第32-33页 |
2.2.4 汉语拟声词与叹词的关系 | 第33-34页 |
2.3 现代越南语关于拟声词的研究 | 第34-36页 |
2.3.1 越南语拟声词的界定 | 第34页 |
2.3.2 越南语拟声词兼类问题 | 第34-35页 |
2.3.3 越南语拟声词与叹词的关系 | 第35-36页 |
3.汉、越拟声词语音结构及特征对比 | 第36-65页 |
3.1 汉语拟声词的语音结构形式 | 第36-38页 |
3.1.1 单音节拟声词(A型结构) | 第36页 |
3.1.2 双音节拟声词(AA式、AB式) | 第36-37页 |
3.1.3 三音节拟声词(AAB式、ABB式、ABC式) | 第37-38页 |
3.1.4 四音节拟声词(AABB式、ABAB式、ABBB式、ABBC式、ABCB式、ABCD式、AXAB式、AXBC式) | 第38页 |
3.2 越南语拟声词的语音结构形式 | 第38-42页 |
3.2.1 单音节拟声词(A式结构) | 第39页 |
3.2.2 双音节拟声词(AA式、AB式) | 第39-40页 |
3.2.3 三音节拟声词(AAA式、AAB式、ABA式、ABB式ABC式) | 第40-41页 |
3.2.4 四音节拟声词(AABB式、AABC式、ABAB式、ABCB式、ABAC式、ABCD式、AXAB式) | 第41-42页 |
3.3 汉、越拟声词的语音结构对比 | 第42-45页 |
3.3.1 单音节拟声词(A式结构) | 第42页 |
3.3.2 双音节拟声词(AA、AB式结构) | 第42-43页 |
3.3.3 三音节拟声词 | 第43-44页 |
3.3.4 四音节拟声词 | 第44-45页 |
3.4 汉语拟声词的语音特点 | 第45-47页 |
3.4.1 声母 | 第45页 |
3.4.2 韵母 | 第45-46页 |
3.4.3 声调 | 第46-47页 |
3.5 越南语拟声词的语音特点 | 第47-50页 |
3.5.1 声母 | 第47-48页 |
3.5.2 韵母 | 第48-50页 |
3.5.3 声调 | 第50页 |
3.6 汉语、越南语拟声词的语音特点对比 | 第50-63页 |
3.6.1 声母方面的异同 | 第50-56页 |
3.6.2 韵母方面的异同 | 第56-62页 |
3.6.3 声调方面的异同 | 第62-63页 |
3.7 小结 | 第63-65页 |
4.汉、越拟声词的语义特征对比 | 第65-104页 |
4.1 拟声词意义类型对比 | 第65-81页 |
4.1.1 摹拟人的动作行为的拟声词 | 第65-69页 |
4.1.2 摹拟动物声音的拟声词 | 第69-72页 |
4.1.3 摹拟自然现象声响的拟声词 | 第72-74页 |
4.1.4 摹拟事物的声响的拟声词 | 第74-76页 |
4.1.5 摹拟其他种类的声音 | 第76-78页 |
4.1.6 汉、越拟声词的语义特点 | 第78-81页 |
4.2 拟声词的语义转移 | 第81-90页 |
4.2.1 汉语拟声词语义转移现象 | 第81-84页 |
4.2.2 越南语拟声词语义转移现象 | 第84-88页 |
4.2.3 汉、越拟声词语义转移现象的异同 | 第88-89页 |
4.2.4 小结 | 第89-90页 |
4.3 拟声词的音义关系 | 第90-104页 |
4.3.1 汉语拟声词的音义关系 | 第90-95页 |
4.3.2 越南语拟声词的音义关系 | 第95-101页 |
4.3.3 汉、越拟声词音义关系的共性 | 第101-103页 |
4.3.4 汉、越拟声词音义关系的差异 | 第103页 |
4.3.5 小结 | 第103-104页 |
5.汉、越拟声词的语法特征对比 | 第104-132页 |
5.1 汉语、越南语句子成分对比 | 第104-113页 |
5.1.1 主语 | 第104-105页 |
5.1.2 谓语 | 第105-106页 |
5.1.3 宾语 | 第106-107页 |
5.1.4 定语 | 第107-108页 |
5.1.5 补语 | 第108-110页 |
5.1.6 状语 | 第110-113页 |
5.2 汉语、越南语拟声词的句法特征相似之处 | 第113-124页 |
5.2.1 独立成句 | 第113-114页 |
5.2.2 作独立成分 | 第114-117页 |
5.2.3 作主语 | 第117页 |
5.2.4 作谓语 | 第117-119页 |
5.2.5 作宾语 | 第119-120页 |
5.2.6 作定语 | 第120-121页 |
5.2.7 作状语 | 第121-122页 |
5.2.8 作补语 | 第122-124页 |
5.2.9 回答问题 | 第124页 |
5.3 汉语、越南语拟声词的句法特征相异之处 | 第124-131页 |
5.3.1 作定语 | 第124-127页 |
5.3.2 作状语 | 第127-129页 |
5.3.3 作补语 | 第129-131页 |
5.4 小结 | 第131-132页 |
6.汉、越拟声词的语用特征对比 | 第132-152页 |
6.1 汉语拟声词的修辞功能 | 第132-136页 |
6.1.1 摹声 | 第132-133页 |
6.1.2 比喻 | 第133页 |
6.1.3 借代 | 第133-134页 |
6.1.4 双关 | 第134-135页 |
6.1.5 移就 | 第135页 |
6.1.6 夸张 | 第135页 |
6.1.7 反复 | 第135-136页 |
6.2 越南拟声词的修辞功能 | 第136-141页 |
6.2.1 Tuong thanh (摹声) | 第136-137页 |
6.2.2 Choi chu(相似于汉语的“双关”) | 第137页 |
6.2.3 Diep ngu(反复) | 第137-139页 |
6.2.4 Phong dai(夸张) | 第139页 |
6.2.5 An du(比喻) | 第139-140页 |
6.2.6 Hoan du(相似于汉语“借代”) | 第140-141页 |
6.2.7 Dao ngu(倒装) | 第141页 |
6.3 汉、越拟声词修辞功能的差异 | 第141-146页 |
6.3.1 摹声与tuong thanh | 第141-142页 |
6.3.2 双关与choi chu | 第142-143页 |
6.3.3 反复与diep ngu | 第143-144页 |
6.3.4 夸张与phong dai | 第144页 |
6.3.5 比喻与an du | 第144-145页 |
6.3.6 借代与hoan du | 第145页 |
6.3.7 汉语拟声词独有的修辞手段 | 第145页 |
6.3.8 越南语拟声词独有的修辞手段 | 第145-146页 |
6.4 汉、越拟声词与语体 | 第146-150页 |
6.4.1 广告语里的拟声词运用 | 第146-147页 |
6.4.2 新闻报道的拟声词运用 | 第147页 |
6.4.3 儿童语里的拟声词运用 | 第147-148页 |
6.4.4 文学作品中的拟声词运用 | 第148-150页 |
6.5 小结 | 第150-152页 |
7.结论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59页 |
附录一 | 第159-160页 |
附录二 | 第160-178页 |
附录三 | 第178-204页 |
致谢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