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中纬度河谷型城市地下铁道地源热泵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2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第11页
    1.3 中纬度河谷型城市概述第11-13页
        1.3.1 中纬度河谷型城市的定义第11-12页
        1.3.2 中纬度河谷型城市的特点第12页
        1.3.3 中纬度河谷型城市空调系统发展现状第12-13页
    1.4 地源热泵系统概述第13-16页
        1.4.1 地源热泵系统定义第13页
        1.4.2 国外研究与应用概况第13-15页
        1.4.3 国内研究与应用概况第15-16页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16-17页
        1.5.1 本文的研究目的第16页
        1.5.2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16-17页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7-18页
2 中纬度河谷型城市地铁车站负荷分析第18-31页
    2.1 地铁车站空调系统组成和功能特点第18-19页
        2.1.1 地铁车站空调系统组成和主要功能第18-19页
        2.1.2 地铁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特点第19页
    2.2 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负荷计算方法第19-22页
        2.2.1 人员负荷第20页
        2.2.2 照明负荷第20页
        2.2.3 围护结构负荷第20-21页
        2.2.4 新风负荷第21页
        2.2.5 设备负荷第21-22页
        2.2.6 出入口对流换热负荷第22页
    2.3 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负荷模拟及分析第22-30页
        2.3.1 计算参数第22-25页
        2.3.2 建立负荷计算模型第25-26页
        2.3.3 负荷计算与分析第26-28页
        2.3.4 相关性分析第28-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3 地铁车站地源热泵系统设计第31-47页
    3.1 低位热源的确定第31-34页
        3.1.1 土壤第31-32页
        3.1.2 地下水第32-33页
        3.1.3 地表水第33页
        3.1.4 低位热源的选择第33-34页
    3.2 黄河水源热泵系统方案第34-36页
        3.2.1 黄河水换热系统形式第34页
        3.2.2 黄河水源热泵系统方案第34-36页
    3.3 黄河水源热泵机组选型第36-40页
        3.3.1 驱动装置第37页
        3.3.2 热交换器第37-39页
        3.3.3 制冷剂系统第39页
        3.3.4 热回收应用第39-40页
    3.4 板式换热器设计第40-45页
        3.4.1 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第40页
        3.4.2 板式换热器选型设计计算第40-45页
        3.4.3 板式换热器选型第45页
    3.5 黄河水源热泵系统水泵选型第45-46页
    3.6 本章小结第46-47页
4 黄河水源热泵系统模拟及分析第47-63页
    4.1 黄河水源热泵系统TRNSYS模拟的数学模型第47-52页
        4.1.1 水源热泵机组模块第47-49页
        4.1.2 板式换热器模块第49-50页
        4.1.3 水泵模块第50-52页
        4.1.4 黄河水温模块第52页
    4.2 黄河水源热泵系统模型建立第52-53页
        4.2.1 热泵系统模型第52-53页
        4.2.2 热泵系统运行策略第53页
    4.3 热泵系统模拟结果及分析第53-62页
        4.3.1 黄河水水温第53-55页
        4.3.2 冷却水水温第55-57页
        4.3.3 冷冻水水温第57-59页
        4.3.4 黄河水源热泵EER第59-60页
        4.3.5 黄河水源热泵能耗第60-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5 黄河水源热泵系统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第63-69页
    5.1 对比方案第63页
    5.2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第63-67页
        5.2.1 初期投资计算第64-65页
        5.2.2 系统运行费用计算第65-66页
        5.2.3 系统相对回收期计算第66页
        5.2.4 热经济学成本分析第66-67页
    5.3 环境效益对比分析第67-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69-70页
    6.2 展望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铁路T构桥施工控制与控制优化研究
下一篇:郑万铁路主跨128m尼尔森体系系杆拱桥动力特性与抗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