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T构桥施工控制与控制优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T构桥施工控制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 第11-13页 |
1.2.1 国内外施工控制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施工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桥梁施工控制方法的讨论 | 第15-22页 |
2.1 按控制思路划分施工控制方法 | 第15-19页 |
2.1.1 正装分析法 | 第15-16页 |
2.1.2 倒拆分析法 | 第16页 |
2.1.3 无应力状态法 | 第16-17页 |
2.1.4 线形最优控制法 | 第17页 |
2.1.5 最大宽容度法 | 第17页 |
2.1.6 按思路划分的施工控制法比选 | 第17-19页 |
2.2 按控制模式划分施工控制方法 | 第19-20页 |
2.2.1 开环控制法 | 第19页 |
2.2.2 闭环控制法 | 第19页 |
2.2.3 自适应控制法 | 第19-20页 |
2.3 按参数识别方式划分施工控制方法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双薄壁T构线形控制 | 第22-53页 |
3.1 工程背景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27页 |
3.1.1 桥梁概况 | 第22-23页 |
3.1.2 桥梁设计参数 | 第23页 |
3.1.3 桥梁施工步骤 | 第23页 |
3.1.4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3-27页 |
3.2 线形控制方法 | 第27-29页 |
3.2.1 线形控制工作程序 | 第27-28页 |
3.2.2 每阶段测量工作内容 | 第28-29页 |
3.3 线形控制结果分析 | 第29-35页 |
3.3.1 立模标高的计算 | 第29-32页 |
3.3.2 线形控制效果 | 第32-33页 |
3.3.3 全桥合龙后梁体走向 | 第33-35页 |
3.4 温度场的确定 | 第35-42页 |
3.4.1 温度场试验测点布置 | 第35-37页 |
3.4.2 温度场测量结果分析 | 第37-42页 |
3.5 温度场对线形的影响 | 第42-52页 |
3.5.1 温度梯度的数值模拟 | 第42-43页 |
3.5.2 理论值与实测值对比 | 第43-48页 |
3.5.3 日照作用下T构的线形变化规律 | 第48-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双薄壁T构应力控制 | 第53-70页 |
4.1 应力控制方法 | 第53-56页 |
4.1.1 应力控制目的 | 第53页 |
4.1.2 应力控制原理 | 第53-55页 |
4.1.3 应力测试方法 | 第55-56页 |
4.2 应力控制结果分析 | 第56-65页 |
4.2.1 有限元模型分析 | 第56-60页 |
4.2.2 应力控制结果分析 | 第60-65页 |
4.3 合龙临时锁定应力控制 | 第65-69页 |
4.3.1 合龙段施工临时锁定的作用 | 第65-66页 |
4.3.2 临时锁定的方法 | 第66页 |
4.3.3 温度影响下的临时锁定应力 | 第66-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多种合龙施工方案的比较 | 第70-80页 |
5.1 桥梁施工中的实际问题 | 第70-71页 |
5.1.1 兴隆店特大桥梁避免冬季施工 | 第70页 |
5.1.2 多种成桥方案的提出 | 第70-71页 |
5.2 改变边跨现浇段长度施工方案 | 第71-77页 |
5.2.1 两种不同悬臂长度的施工方案 | 第71-72页 |
5.2.2 两种方案的比选 | 第72-77页 |
5.3 不设置合龙段方案 | 第77-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80-8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