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0.1 "字样学"概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0.1.1 "字样学"概述 | 第12-13页 |
0.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0.2 研究现状及本文创新 | 第14-20页 |
0.2.1 关于《干禄字书》的研究 | 第14-17页 |
0.2.2 关于《五经文字》的研究 | 第17-18页 |
0.2.3 关于《新加九经字样》的研究 | 第18页 |
0.2.4 关于《正名要录》的研究 | 第18-19页 |
0.2.5 综合对比研究 | 第19-20页 |
0.2.6 本文创新 | 第20页 |
0.3 研究对诀、方法及意义 | 第20-22页 |
0.3.1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0.3.3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唐代字样类书产生的原因 | 第22-26页 |
1.1 历史因素 | 第22-23页 |
1.2 政治因素 | 第23-24页 |
1.3 字形演变因素 | 第24页 |
1.4 人为因素 | 第24-25页 |
1.5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干禄字书》音序法 | 第26-32页 |
2.1 《干禄字书》概述 | 第26-27页 |
2.2 《干禄字书》与《刊谬补缺切韵》的比较 | 第27-30页 |
2.3 《干禄字书》字序 | 第30-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五经文字》与《新加九经字样》的部首系统 | 第32-49页 |
3.1 《五经文字》 | 第32-43页 |
3.1.1 《五经文字》概述 | 第32-33页 |
3.1.2 《五经文字》与《说文》立部比较 | 第33-38页 |
3.1.3 《五经文字》与《说文》归部比较 | 第38-43页 |
3.2 《新加九经字样》 | 第43-47页 |
3.2.1 《新加九经字样》概述 | 第43页 |
3.2.2 《新加九经字样》与《说文》立部比较 | 第43-44页 |
3.2.3 《新加九经字样》与《说文》归部比较 | 第44-47页 |
3.3 《五经文字》与《新加九经字样》部首系统比较 | 第47-48页 |
3.3.1 立部比较 | 第47页 |
3.3.2 归部比较 | 第47-48页 |
3.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正名要录》的字序 | 第49-53页 |
4.1 《正名要录》概述 | 第49-50页 |
4.2 《正名要录》汉字排序特点 | 第50-52页 |
4.2.1 正行者虽是正体,稍惊俗,脚注随时消息用 | 第50-51页 |
4.2.2 正行者正体,脚注讹俗 | 第51页 |
4.2.3 正行者楷,脚注稍讹 | 第51页 |
4.2.4 各依脚注 | 第51-52页 |
4.2.5 字形虽别,音义是同,古而典者居上,今而要者居下 | 第52页 |
4.2.6 本音虽同,字义个别例 | 第52页 |
4.3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唐代字样类书汉字排检体例特点及对后代辞书影响 | 第53-55页 |
5.1 唐代字样类书汉字排检体例的特点 | 第53页 |
5.2 对后代辞书汉字排检体例的影响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一: 《干禄字书》与《王三》声韵对照表 | 第62-82页 |
附录二: 《五经文字》与《说文解字》归部对比表 | 第82-153页 |
附录三: 《新加九经字样》与《说文解字》归部对比表 | 第153-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