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3.1 文本解读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1.3.2 文学文本解读实践研究 | 第11-12页 |
1.3.3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研究 | 第12-13页 |
1.3.4 文言文教学文本解读研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文言文教学文本解读的内涵、理论基础与依据 | 第15-23页 |
2.1 文言文教学文本解读的内涵 | 第15-18页 |
2.1.1 文言文 | 第15页 |
2.1.2 文本与教学文本 | 第15-17页 |
2.1.3 文本解读 | 第17页 |
2.1.4 教学文本解读 | 第17-18页 |
2.2 文本解读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哲学解释学 | 第18页 |
2.2.2 作者中心论 | 第18-19页 |
2.2.3 文本中心论 | 第19页 |
2.2.4 读者中心论 | 第19-20页 |
2.3 高中文言文教学文本的解读依据 | 第20-23页 |
2.3.1 课程标准 | 第20页 |
2.3.2 编者提示 | 第20-23页 |
3 高中文言文教学文本解读现状与问题调查分析 | 第23-33页 |
3.1 调查问卷 | 第23-25页 |
3.1.1 问卷的编制与设计 | 第23-24页 |
3.1.2 调查样本统计 | 第24-25页 |
3.2 调查结果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25-33页 |
3.2.1 教师教学参考书使用情况及态度 | 第25-26页 |
3.2.2 教师文本解读理论知识层面分析 | 第26-27页 |
3.2.3 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分析 | 第27-29页 |
3.2.4 文言文教学文本解读丰富性、灵活性分析 | 第29-30页 |
3.2.5 对文言文教学文本的解读标准掌握情况 | 第30-31页 |
3.2.6 文本解读浮于表面,缺乏深度 | 第31页 |
3.2.7 文言文教学文本解读缺乏文学形象层次关注 | 第31-33页 |
4 高中文言文教学文本解读策略 | 第33-44页 |
4.1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更新文言文文本解读理念 | 第33-35页 |
4.1.1 提高教师学科知识的素养 | 第33-34页 |
4.1.2 提高教师文言文文本解读能力 | 第34-35页 |
4.2 理清文言文文本层次,明确文言文文本特点 | 第35-38页 |
4.2.1 文言文文本的结构层次与文言文文本解读 | 第36-37页 |
4.2.2 文言文文本的特点与解读 | 第37-38页 |
4.3 转换角色,多角度解读文言文教学文本 | 第38-41页 |
4.3.1 普通读者角度的解读 | 第38-39页 |
4.3.2 教师角度的解读 | 第39-40页 |
4.3.3 学生角度的文本解读 | 第40-41页 |
4.4 掌握文言文解读方法,灵活运用 | 第41-44页 |
4.4.1“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 | 第41-43页 |
4.4.2 文言文文本细读法 | 第43-44页 |
5 高中文言文教学文本解读流程参考 | 第44-49页 |
5.1 高中文言文文本的预解读 | 第44-46页 |
5.1.1 语言文化大背景 | 第44-45页 |
5.1.2 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他作品 | 第45-46页 |
5.1.3 扫清阻碍,虚心求证 | 第46页 |
5.2 走进文言文文本,解读不同层次 | 第46-47页 |
5.2.1 处作者之所处,近距离交流 | 第46-47页 |
5.2.2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 第47页 |
5.3 跳出文言文文本,教学化处理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1 | 第53-55页 |
附录 2 | 第55-57页 |
附录 3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