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次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1、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2、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3、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4、本文的结构框架 | 第13-14页 |
1 浙江省各地文工团成立概况 | 第14-21页 |
·浙江省文工团成立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 第15页 |
·浙江省各地文工团的成立 | 第15-18页 |
·浙江省文工团的成立 | 第16页 |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金华地委文艺工作团 | 第16页 |
·温州地委文工团 | 第16-17页 |
·宁波青年文工团 | 第17页 |
·台州地委文工团的成立 | 第17页 |
·中共浙江省嘉兴地委文艺工作团 | 第17-18页 |
·文工团的音乐机构和音乐工作者 | 第18-21页 |
·文工团的音乐机构 | 第18-19页 |
·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 | 第19-21页 |
2 浙江省各地文工团搬演的音乐作品 | 第21-26页 |
·歌剧《赤叶河》 | 第21-23页 |
·歌剧《白毛女》 | 第23-24页 |
·各地文工团的搬演情况 | 第24-26页 |
3 浙江省各地文工团改编和创作的音乐作品 | 第26-43页 |
·改编的音乐作品 | 第26-32页 |
·关于歌剧《王秀鸾》 | 第26-29页 |
·《嘿嘿词》 | 第29-30页 |
·关于《生产大秧歌》的创作 | 第30页 |
·介绍新洋片 | 第30-31页 |
·《走马灯》 | 第31-32页 |
·自创的音乐作品 | 第32-37页 |
·音乐学习 | 第33-34页 |
·音乐创作 | 第34-37页 |
·关于小调剧 | 第34-35页 |
·歌剧《改变旧作风》的配曲 | 第35-36页 |
·方言歌剧《模范农家》的音乐创作 | 第36-37页 |
·民歌搜集 | 第37-41页 |
·文工团时期的民歌收集 | 第38-39页 |
·"民歌"《李有松》 | 第39-41页 |
·关于创作问题 | 第41-43页 |
·北剧南改问题 | 第41-42页 |
·创作问题 | 第42-43页 |
4 浙江省各地文工团的音乐活动对后来浙江音乐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 | 第43-58页 |
·与后期浙江专业剧团以及社会文化机构的关系 | 第43-46页 |
·与浙江越剧团的关系 | 第43-46页 |
·浙江越剧实验剧团 | 第44-45页 |
·浙江省越剧一团 | 第45页 |
·浙江越剧二团 | 第45-46页 |
·省文艺工作团——浙江话剧团前身 | 第46页 |
·浙江优秀音乐人才的涌现 | 第46-55页 |
·周大风 | 第47-49页 |
·胡小孩 | 第49-50页 |
·洛地 | 第50页 |
·胡梦桥 | 第50-51页 |
·陈献玉 | 第51-52页 |
·卢炳容 | 第52页 |
·樊润河 | 第52-53页 |
·何占豪 | 第53-54页 |
·李民雄 | 第54-55页 |
·王季纯 | 第55页 |
·浙江省各地文工团从事音乐活动的成功经验 | 第55-58页 |
·与时代同步的先进文化选择 | 第55-56页 |
·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发展道路 | 第56页 |
·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音乐教育方法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